第一百零六章 親戚(第2/3 頁)
願意開,售賣家中出產的棉糧都要託給族人去辦,又怎會幫商人牽線搭橋?
張氏拉不下這個臉面,可旁人的心思卻要靈活得多。盧媽當時就在旁侍候著,見張氏沒那意思,又覺得這法子可以給主家添些進項,便私下去尋了趙琇。趙琇聽完雙眼一亮,笑問:“外六房的堂兄可說過要給多少謝禮?”
盧媽掩口笑了:“姑娘說笑了,難不成您還會稀罕那點謝禮麼?只是家裡如今用得著外六房的幾位爺,偏偏織場的棉布,外六房似乎不怎麼感興趣,全是看在老夫人的面上才答應幫著售賣的。若是有旁的好處給他們,他們為二房辦事時,也能用心許多。老夫人看不上這種事,我們做下人的。就要為她分憂了。”
趙琇聽了也嚴肅了些:“你說得對。祖母就是看不上商人,可咱們家要增加收入,怎麼也少不了接觸商人的,我就當是為祖母分憂好了。”
她去尋了珍珠嫂,塗三陽夫妻跟著要向小長房討還族產的族人上京了,順便去取回珍珠嫂的嫁妝,目前不在奉賢,但珍珠嫂在山東高唐那邊的莊子附近住了幾年。應該也認得幾個人。要是能幫忙找幾個山東出產豆子和小麥這兩樣作物的田莊,介紹給外六房就好了。就是不知道今年山東大旱,這些莊子是否受到了影響。
珍珠嫂說:“南下的路上,聽說聊城南邊的旱情略好一些,是過了六月才旱得厲害的,麥子在那之前就收割了。還有章丘那邊,因有個白雲湖,旱情也比別處輕。至於黃豆,大約就是中秋前後收割的。我記不太清楚了,在河上坐船時,似乎也見過有人在岸上收豆子。不過黃豆不獨山東有。兩廣和福建也有的。那幾個地方今年都沒旱情,想必出產得更多些。姑娘若真有興趣,我姨父他兄弟的丈人,就有個姐妹嫁到了福建,夫妻倆也管著一個大田莊,種了好幾千畝豆子。他們家主人是那邊一家大戶,在本朝出過一位尚書、兩位知府,也是極有臉面的人家,論起來,好象跟大姑太太家裡還是老親。姑老爺現如今也在山東做官。是在兗州吧?索性一併託了他們就好了。”
趙琇有些猶豫:“奶孃,不是我信不過姑媽姑父。而是一向來往得太少了,我只知道這一次祖母和哥哥北上,曾經去探望過他們,平時每逢大年節,或是祖母生日,姑媽也曾打發人來送過禮,可平時書信很少。我從來沒見過她,也不知道她性情如何,萬一她只是面上情兒,不想幫忙呢?”元配的獨生女兒,對待自己出嫁後才進門的填房繼母,真的會有好印象嗎?
珍珠嫂道:“姑娘是沒見過大姑太太,因此才會擔心。大姑太太雖然性情冷淡些,但對老夫人還是挺敬重的。這次南下回奉賢,路上停留在濟寧時,大姑太太也曾帶了兒孫過來拜見老夫人,讓哥兒與表兄、侄兒們見面。我雖是待在下人住的地方,但也聽得人議論,說是親戚間和樂融融。姑娘不信,不如去問哥兒?況且這又不是什麼大事,姑娘也不必出面,更不必驚動大姑太太,只管讓哥兒寫封信給表少爺,叫外六房的老爺們帶過去,到時候要辦些什麼事,自有外六房的老爺們跟表少爺說。”
趙琇恍然大悟,笑道向她道了謝,傍晚趙瑋從學堂回來,她就私下跟兄長說了。
趙瑋一口應答應了:“什麼大不了的事?便是沒我的信,外六房的人找上門,難道姑媽還會拒絕不成?”
趙琇小聲道:“我平時沒怎麼跟親戚們來往,親戚和族人又不一樣,所以想得多一點嘛。”
趙瑋手中的動作頓了頓,臉上的表情不太好:“說得也是,咱們平日來往得多的,還是族人,親戚裡頭也就是舅公一家,姑媽一家,旁的好象沒有了。就連咱們親孃舅家,也有好些年沒訊息了呢,也不知是不是嫌棄咱們家沒了爵位,還回了老家,不如從前風光了。”
趙琇不敢吭聲了。趙瑋比她大幾歲,跟母親米氏的孃家親人也更熟悉些,她因為沒見過人,所以從來不覺得有什麼,趙瑋就會想得多些。
說實話,米氏去世多年,除了辦喪事那會兒有個米家的族人過來祭拜以外,就再沒人來瞧過他們兄妹了,也難怪他們會心冷。趙琇只知道母親米氏是外祖父與元配所生,親外婆很早以前就去世了,外祖父又續娶了一房妻子,生了個兒子,就是他們兄妹的二舅。張家與外婆的孃家有舊誼,祖母張氏年輕未嫁時,就認識外婆,算是閨中蜜友,因此祖母沒有顧忌母親米氏是喪婦長女,就為兒子訂下了這個媳婦,夫妻完婚後,感情一直很好。但趙家與米家雖是姻親,來往卻不算密切,米家那位繼外婆和她生的兒子固然是有心攀附,可張氏對他們印象不好,自然不愛請他們上門。後來米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