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頁)
爾斯無法控制自己,開槍打死了約翰——他犯了“憤怒”之罪,是完成7條訓誡的最後一人。
看著米爾斯被押上警車,威廉面對夕陽默默無語。
想像或者宿命
影片的英文名字只有一個醒目而驚心的單詞——“Seven”,它在宗教上是個神秘的數字,這一點在《舊約》中有最充分的表現。上帝用7天造亞當,取出亞當的第7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7個頭的火龍,世界共有7名墮落天使被稱為撒旦。到了16世紀後,天主教更直接用撒旦的7個惡魔的形象來代表7種罪惡——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饕餮,以及淫慾。
在電影裡,7罪、7罰、7次下雨、故事發生在7天,甚至結局也由罪犯定在第7天的下午7時,無處不在的“7”暗示著觀眾:它是宿命的罪與罰。既然如此,宿命的悲劇是必定要屬於人間的,“上帝”作為“授意者”和“觀望者”參與了整個事件。冷血殺手作為傳道者蒞臨人間,最終以身殉道。從某種角度看,悲劇中沒有正邪的區分,作為渺小的人類,只能接受宿命的審判。
分開來看七宗罪的罪行,每一宗並不構成死罪(上帝只告訴我們,犯下這七宗罪者,必下地獄,強調的是死後而非現世的懲罰)。所以電影中由殺手施行的7罰,仔細分析看來也是很遵守規則的:他並不直接動手殺人。胖子被迫進食過多撐破血管而死;律師割下自己的肉——只是1磅,不多也不少;毒販在被發現時,一息尚存;妓女是直接被嫖客所殺;模特只被割下鼻子,因為她太過驕傲,不肯打電話報警,所以流血過多而死。兇手自稱犯下“嫉妒”的罪行,但嫉妒本身是不構成罪行的,只有當他因此殺害了無辜者翠西,才成為米爾斯狂怒的報復物件。
照這樣的思路,兇手完全是照“主”的指引匡正人世。其實,這裡有一個圈套。《聖經》十誡中說:“不可妄呼聖主你天主的名。”就是說,聖主只有一個,凡人不能假借他的名字傳道。只要抓準了這一條,兇手的立場就完全不成立,“宿命論”也就煙消雲散。威廉其實已經找到了這個漏洞。在第7天(放晴的星期日),3人在汽車上時,威廉問約翰是否認為自己在替上帝做事,而約翰無法正面回答,只說“上帝的行事是玄妙的”,僅此一點就足夠了,因為只有人,才能創造出天國與地獄的形象,才有“歷盡七層洗盡死罪,以致人間天堂”的說法!
哪裡是什麼宿命的罪?全是人的想像罷了。(佚名)
在好萊塢的電影史上,激烈打鬥的動作片向來是最具票房價值的型別片。而美國20世紀福克斯公司於1994年推出的驚險動作片《生死時速》則為驚險片提供了一個新的型別。影片的故事核心是講述一個退休警官佩恩憤世嫉俗,無端地向全社會報復,索討自己認為應得的東西,年輕的警官傑克為了維護社會的安定,與之進行殊死搏鬥,最終將罪犯懲辦,伸張了正義。
在電影史上,像《生死時速》這樣的“新”片一經放映後就一炮打響的例子很少見。說它新有眾多原因:影片的導演簡、德、邦德是首次執導,卻一鳴驚人,可謂新;兩位主演都不是大明星,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年輕新手:基努·李維斯和桑德拉·布洛克,兩個人的演技自然成熟,風格清新流暢,配合完美無缺,在此片成功後,他們也大獲成功,成為影壇新星,又是一新;此外,該片在內容與技巧上較之以往的驚險片又有許多創新突破。
《生死時速》一反好萊塢動作片盛行的對槍林彈雨、血肉拼殺場景極力渲染的傳統,故事的敵我雙方藉助現代的通訊工具鬥智鬥勇,主人公每每於山窮水盡處因過人的智勇而絕處逢生,令觀眾為之振奮。影片緊緊圍繞著爆炸危機,對速度這一表現方式進行了全方位的詮釋,這種排程方面的表現力更讓人有一種真實感和沉重感。
《生死時速》堪稱好萊塢最出色的製作之一,影片因果相襲,層層遞進,讓人們在保持了持續的緊張感的同時,又在故事的整體行進中得到了感官的滿足,體現了影片創作者的獨具匠心,因而風靡全球。
三十九、勇敢的心
一部悲壯的、融合血淚傳奇的史詩巨片
蘇格蘭人民的追求自由之路
在刀光劍影的殘酷爭戰中,纏綿著蕩氣迴腸的鐵血柔情
1995年出品
導 演:梅爾·吉布森
主 演:梅爾·吉布森 索菲·瑪索
第六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化妝、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五項大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