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頁)
然後,臺灣真的有可能走向毀滅。臺灣作家宋澤萊的小說《廢墟臺灣》就曾預言了臺灣的毀滅狀態,楊德昌雖然沒有明確臺灣毀滅的景象,但他借片中人物的嘴已經隱喻了臺灣都市化程序中非常嚴重的精神危機與生存危機,並且向臺灣民眾發出了警示。
楊德昌的《獨立時代》是一部萬花筒式的作品。在影片中,楊德昌繼續了他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對於“宏偉敘事”的愛好,羅致了差不多“一打”排名不分先後的主要角色,勾勒了一幅交響樂般繁複和百科全書式龐雜的眾生畫卷。同學、朋友、同事、幕僚,官場、情場、生意場,婚姻、婚外情、同居,文化經營事業、演藝圈、政府部門……看《獨立時代》,我們好像是在翻閱現代版的清末諷刺小說《官場現形記》。
四十九、黑暗中的舞者
一部別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具有深淵一樣的穿透力
一部同現實激烈碰撞的質樸而偉大的音樂劇
一首關於執著和信念的讚美詩
2000年出品
導 演:拉爾斯·馮·特里厄
主 演:比約克 凱瑟琳·德諾芙 戴維·莫爾斯
第五十三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最佳女演員獎
第十三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獎
《黑暗中的舞者》是丹麥傑出導演拉爾斯繼《破浪而出》、《白痴》後的“良心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據說拍攝這三部曲的靈感,來自一則他最喜歡的童話故事:一個小女孩去森林中游玩,她手裡有面包,口袋裡有玩具,但一路上她愉快地把所有的東西一件件給予周圍的人,最後她什麼也沒剩下,一貧如洗。可她說:“我一切都會順心如意,一切都將完好如初。”拉爾斯以這個自我犧牲奉獻的角色當範本,塑造了《黑暗中的舞者》裡堅強而樂觀的塞爾瑪的形象。影片上演了一幕屬於美國60年代的悲劇,或許只有在這個時代才會發生種種的不公平和無知,塞爾瑪如同戰場上的孩子,左躲右閃著每天的不幸,但生活並沒有因為她的善良而出現奇蹟,黑暗的世界最終埋沒了她倔強的身姿。
這是一部賺人眼淚的歌舞片,在拉爾斯的眼中,世界同舞蹈與音樂是一體的,在轟鳴的機器節奏中起舞,在火車的賓士中起舞,在莊嚴的法庭中起舞,在無情的斷頭臺上起舞……起舞是自由的符號,是對命運壓迫的反抗,正像它的電影海報中向人們訴說的那樣:在這個世界的陰影裡,她憑著舞蹈找到了冥冥中的生命之光。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別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有一點浪漫,也有一點灰色,但是卻充滿力量。它向100多年來經典電影裡所有愛的深處走去,既有琉璃的色彩,又有深淵一樣的穿透力。
——法國著名影評人 拉爾夫·里舍
有著“冰島女神”美譽的歌手比約克在影片中的表演令人感嘆,雖然她此前從未出演過電影,但我們還是被她的演技所折服。她的音樂向來輕靈任性,像一座現代派的藝術冰雕,乍聽之下有些隨意妄為,再聽就發現韻味無窮自然天成,加上她舉世無雙的“鬼聲”,無法不獨樹一幟、鶴立雞群。
——第53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
《黑暗中的舞者》和我們以往看過的影片並不一樣,它是一部絕美的音樂片,它帶給了人們無法言傳的力量——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小人物在紛亂的世界裡跌跌撞撞,但卻堅持著不讓自己倒下去——這類主題始終具有高度風格化的凌空翱翔的意味。
——好萊塢著名影評人 詹姆斯·霍克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不可思議的電影,它的情節簡單卻能夠在狠狠撕破你心靈厚繭的同時讓你對電影的固有看法一掃而空。它是那種所謂的“另類”,從頭到腳都是。
——影評人 劉勇
影片展現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華盛頓底層社會的一面。塞爾瑪是來自捷克的移民,是一個單親母親,她在一個鄉村工廠工作,靠著一點點微薄的工資和她的小兒子吉恩艱難度日。
塞爾瑪有一個令她心痛的秘密:由於遺傳因素,她的視力正慢慢地衰退,只能靠著高度近視鏡才能維持微弱的視力,她發現兒子吉恩也有同樣的疾病,如果她不能掙到足夠的錢支付動手術的費用,吉恩也難以逃脫變瞎的命運。為了給兒子湊錢動手術,塞爾瑪開始日夜不停地加班,將辛苦賺來的每分每毫都裝在一個小鐵皮盒裡。
儘管現實是如此殘酷,塞爾瑪還是有自己的消遣方式——她的精神支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