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1/4 頁)
當週慕雲和蘇麗珍發現彼此的配偶有了外遇之後,他們都以為這秘密只有自己知道。於是他們小心翼翼地試探對方到底知不知道,在他們得知對方都有所察覺之後,很是吃驚,繼而是憤怒,繼而是傷心,繼而……就什麼也沒有了。
他們試圖重演一下那兩個人是怎麼開始的,試圖更多地知道那個擾亂自己生活的人的生活習慣……在一種淡淡的感傷情緒的支配下,他們開始了一段奇特的感情遊戲。
秘密沉澱在他們的心底,可它是以怎樣令人驚異的力量潛伏著,又催生出剋制的浪漫?他們想方設法地躲避閒言碎語,他們想保住自己的妻子和他人的丈夫,以及自己和他人的一些秘密。在交往中,她寂寞的芳心無處躲藏地被他看到了。他曾期待過,身體向她靠近過,認認真真地傷心過。無處遁逃時,他問好朋友阿炳:“我問你,從前有一些人,如果心裡有了秘密,但又不想讓別人知道,你知不知道他們會怎麼做?”
阿炳回答:“我怎麼知道?”
他說:“他們會跑到山上找一棵樹,在樹上挖一個洞,把秘密全說進去,再用泥巴把洞封上,那秘密就會永遠留在那棵樹裡,沒有人會知道。”
那個時代已經過去,屬於那個時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花樣年華過後,他是空虛的,她也是空虛的,只有那棵樹從此不再空虛,因為在它的心裡,已經裝下了一個人一生一世的秘密。
由著名導演許鞍華執導、根據張愛玲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半生緣》敘述了一段發生在30年代舊上海的陳年往事——世鈞和曼楨是在同一工廠做工的戀人,曼楨早年喪父,家庭生活靠姐姐曼璐當舞女維持,後來曼璐又當了妓女,最終嫁給了有婦之夫祝鴻才。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不能生育的曼璐以一種怨毒的心態與其夫合謀,令祝強姦了曼楨。曼楨為姐姐、姐夫生下一子,葬送了自己的戀情。姐姐死後,她也嫁給了祝鴻才。多年後,曼楨與世鈞重逢,兩人發現,前情雖在,而後緣難續……
《半生緣》裡世鈞和曼楨的愛平淡無奇,他們的愛情在沒有大悲和大喜的灰色情緒中錯過,流逝的歲月和瑣碎的生活磨蝕了他們對愛的渴望,使他們變得麻木,不再反抗,而濃烈的懷舊氣息更讓這段無望的愛情恍若隔世。
四十八、一一
世界現狀的縮影,充滿迷人的奧秘與美感
在冷靜觀世之餘,不乏對人的關懷與尊重
借臺北一家人的感情起落諷喻了當今臺灣在家與國、傳統與現代之間價值觀的對抗
2000年出品
導 演:楊德昌
主 演:吳念真 李凱莉 金燕玲
第五十三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第三十五屆全美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
《時代》週刊評選的年度十佳影片
《一一》以一種非常細緻、有條不紊的步調講述了一個關於人生的故事,它的題旨是生命,意味著對一生命途的反思。
這是一則很普通但很美麗的寓言故事,同時也是一篇高水準的社會學寶典,它以一種溫柔的筆觸將現代社會日常生活的常態與變調“一一”呈現在觀眾的眼前。權威的《巴黎世界報》對《一一》相當推崇,讚揚導演楊德昌以社會寫真的手法,忠誠地反映了當代社會中個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及無奈孤獨,認為影片“以敏銳而溫熱的鏡頭進行社會心理分析,為社會百態及人性的枷鎖做見證”。
楊德昌以往的電影經常表現一種個人和社會的衝突,以及理想必然破滅的痛苦,而在《一一》裡,這種痛苦轉變成一種思辨的力量,它反映了一個人從純真到懷疑再到睿智的過程,正如他所說的那樣:“這部電影講的就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個階段,身為作者,我認為一切複雜的情節,說到底都是簡單的。”或許這也是楊德昌自己心路歷程的一種寫照。
我認為這部電影是一位大師完全掌握支配他的藝術資源的傑出作品,我淚眼模糊地看著片尾字幕,掙扎著去形容那股深深感動我、又扯碎我的力量。是哀傷?喜悅?歡樂?是的,我想都是。不過最大的感受是感激。
——《紐約時報》影評人 A·O·斯科特
《一一》是一部很有深度的難得的好片,它展現了人的生命中藍色的一面,雖然它描寫的是一箇中國家庭及周遭所發生的事,但它精確地掌握著每一個鏡頭,把所有人物的每一件事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故事情節簡單,內涵深遠,美不勝收,沒有說教,但已赤裸裸地呈現出中國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