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頁)
魏徵至李世民前行跪拜禮。
李世民將小札放在小几上,看向魏徵:魏徵,這之前是拜見太子,這之後也還是拜見太子,我讀書不多,但小時候背《論語》,至今記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你身為前太子謀士,活到現在,到底是忠呢,還是不忠呢?
魏徵再拜了一下:殿下提到曾子,曾子之師孔子,周遊列國,以圖實現理想,未有忠與不忠。以忠來說,孔子應該呆在魯國,忠於魯君才是。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貞觀之治 第十二章(6)
李世民沒有想到讓魏徵鑽了空子,頓了一下,想了想:依你這樣說來,君臣之間,難道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嗎?
魏徵:所以要看,是忠於君王呢,還是忠於社稷。從前春秋時候,齊國的管仲說過,忠於社稷高於忠於君王,社稷亡了,臣可以死,若社稷還在,而只是君王死,無非只是難過而已。
李世民:所以前太子死,你只是難過而已!
魏徵:因為大唐社稷還在。剛才說到齊國,齊侯問過宰相晏子,忠臣是怎麼樣的呢?晏子說社稷有難,君王出逃,不跟著走。齊侯說,臣子平常接受君王的封地爵位,危難的時候反而如此回報君王,能算忠臣嗎?晏子說,君王若聽忠臣的話,社稷怎麼會危難?君王怎麼會出逃?反之,不聽忠言的君王,又何必跟著他去死呢?
李世民:我聽說你的忠言就是勸前太子殺我。
魏徵:是這樣。
堂內一陣騷動。
魏徵:因為殿下與前太子爭,天下不安,社稷不寧,所以兩人之中,當殺一人。
席間責怪聲四起,魏徵平靜地待責怪聲小下去後繼續說道:所以當初太子若聽我的話,必無玄武門之禍。玄武門之變後,我不出逃,因為我做的是管仲、晏子這樣的大唐社稷忠臣。
李世民被打動了,不禁肅然:免跪。如果我只認忠於我的忠臣呢?
魏徵:依我之見,古來治天下,良臣比忠臣重要。良臣是可用之才,尤其是當今天下大勢底定,治天下當用可用之才。忠於君王的忠臣嘛,若無才,只是本分而已。不過若殿下要殺魏徵,也是好事。
李世民:好在哪裡?
魏徵:六月初四剛過,天下人皆不知殿下要做什麼,現在殺魏徵,正可安社稷。
李世民:為什麼?
魏徵:天下人只知道殿下與前太子有爭,而不知因何而爭,天下人因此而不安,社稷因此不安。殺魏徵,正可以告訴天下人這個緣由,天下人知道了緣由,心自然安,社稷也就安定了。
李世民:我以為殺你正可以告訴天下,你挑撥前太子殺我,才有玄武門之變這件事。
魏徵拜了一下:謝殿下看重魏徵。
李世民真的不明白了:怎麼講?
魏徵:玄武門之事,殿下欲以我為緣由,不是看重魏徵是什麼?天下混亂已久,需要安定。君王立功,立德,可傳世,不在立言。我等讀書人為謀士,則立言即可傳世。今天與殿下同在堂上,左史記言,魏徵死而無憾。
李世民:那你豈不是很容易就名垂青史了?
魏徵:容易?代價很高,需要你殺我。殺我,右史記行,殿下的代價也很高啊。
李世民點點頭,明白魏徵在將自己的軍,慢慢笑了:所以,照你說來,我不殺你,你應該很難過了?哈哈哈……
堂內笑聲,魏徵明白殺機已無,也笑了笑。
李世民:好,我已昭示天下,赦免前太子及齊王屬下無罪。天下初定,我為執政太子,正需要有用之才。剛才來急遞說,廬江王瑗與前太子勾結,在幽州叛亂,已被平定。我要下令,廬江王所屬人員不予追究。再次詔令天下州縣,重申大赦條款,所有前東宮和齊王府僚屬,加上六月十七日以前,受李瑗叛亂事件牽連者,一律不予追究,並量才使用。
李世民:魏徵,前太子和齊王府的人,不少都逃逸河北,所以我要命你為東宮詹事主簿。
堂內譁然。
魏徵:臣魏徵,謝殿下。
李世民:我還要再命你為制使,去安撫河北,曉諭我大赦的誠意,許你全權,便宜從事。你有何意見。
堂內再次譁然。
魏徵抑制住感動:謝殿下。殿下想到河北,河北正是臣出生之地,知道河北人心最難制伏,河北亂,則天下亂,河北安定,則天下安定。不過,為了誠信,臣希望派一名副使。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