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第3/4 頁)
人才儲備、rì益雄厚的資本運作體系,他們已經完全可以自己研發、製造出相當於我國第一艘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有著“中華第一艦”美譽的“濟南號”導彈驅逐艦同等水平的水面艦艇,以及第一代常規潛艇了。
訊息一出,在短短不到三個月時間,孟遙便下令,將僅僅具有象徵意義的內湖海軍研發基地,在《蔣孟七條》這個最好的掩護下,又以重金買下了海南島仍是一片蠻荒之地的榆林一處十分優良而又隱秘的海岸,並以極快速度完成了基地千里大搬遷,從而真正實現了海軍秘密成立到研發從內湖向海洋的製造時代的大跨越。
但是,宣告可以研發和製造出自己的海軍艦艇的豪言壯語,到真正製造出第一艘戰艦並列裝到突擊營作戰序列當中,卻不知還有多少長路要走。
大型船塢的建設,足夠使用的電力支援,各型特種鋼材的儲備,鑄造、鍛造以及焊接工藝水平的掌控,大批各式各樣產業工程師和熟練工人的調配,超大各類機床的採購,所有這些既要一步到位,又要保證在不驚動任何一方的前提下完成,足見這是一項多麼巨大、繁瑣而又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但就是在這種不知不覺中完成了。
憑藉的是什麼?
除了突擊營已有的超強科技手段一路保駕護航,還有就是上下一心對自己國家海權的那種極度渴望。因為他們知道,即使在後世的祖國,南中國海那方富庶的海洋國土,我們除了叫幾聲“抗議”之外,依然還是那樣的無能為力,無可奈何。
好吧,就像幾乎已成世界笑柄的“中國男足”那樣,當某個偉人憤怒地喊出“從娃娃抓起”那句話開始,我們就把相對最弱的海軍,提前到這個時代來重新佈局吧。
所以,當孫浩波在杭州灣第一次看到一條“大黑魚”突然浮現在他的眼前,其實那已是突擊營第一艘真正的戰艦最後一次海試了。
這艘尚未命名的常規潛艇,完全仿造了我海軍第一艘真正自己研發製造的潛艇所有上艦武器、裝備水平,雖說是為了這個時代走捷徑和方便批次生產,屬於那個時代尚處於初級階段的作戰水平,但在這個時代,它卻足以傲視群雄了。
當然,它的威力必須是要以具有遠航能力且擁有大批驅護艦隻的大型編隊為基礎,方能發揮出其超乎想象的戰鬥破壞力。
至於為什麼突擊營第一艘戰艦,是潛艇而不是水面艦艇,這就與突擊營當前的戰略發展息息相關了。
在蒙古建國之前,孟遙可不想成為全世界的眾矢之的。
遠洋爭霸,對突擊營而言還不是當務之急。那麼,悄悄地研發,悄悄地製造,悄悄地訓練,再悄悄地一艘艘列裝,當擁有數支遠超於這個時代的潛艇支隊,不為人知地在海南島、臺灣海峽以及渤海灣佈局完成,即使那時依然沒有大張旗鼓的突擊營海軍水面艦隊,近海作戰,又有誰敢挑戰突擊營的淺水海權呢?
當然嘍,真到那時,顯然突擊營的第一支水面艦艇編隊,肯定已經遊弋在它想遊弋的任何沿海水域了。
而所謂忙碌的景象,說的卻是今天突擊營的第三艘真正的潛艇下線了。
用後世人們喜用的官方語言說,那就是明天突擊營“chūn蠶行動”慶功表彰大會即將召開,趕在這一天讓第三個不會說話的“兄弟”呱呱落地,自然是為了向大會獻禮的。
只不過,就像陸濤暗中命令諸葛盾、覃五柄如出一轍那般,這個十分利好的訊息,並沒有按規定在第一時間送達到孟遙的指揮室案頭。
可問題是,這麼重要的時刻,總要有一個足夠分量的人剪綵吧。
呵呵,這點權利陸濤還是有的。不然的話,他還叫什麼教導員,與孟遙、高志遠並駕齊驅的“三巨頭”呢?
幾乎不用空降,現在就有一個重量級的人物可以剪下那條象徵著紅火和喜慶的大紅綢帶。
所以,當德高望重、居功奇偉的華文哲被歡呼著的官兵,以及無數的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七手八腳地擁立到船塢前,華文哲竟然一下子老淚縱橫,情不自禁地哽咽了良久。
為什麼?
因為只有他最清楚,憑一艘潛艇的作戰能力,已經足以封鎖此時的一個臺灣海峽了。同志們,現在是第三艘了,已經是一個支隊的雛形了。一個支隊的作戰規模和物件是什麼,呵呵,對所有來自後世的老突擊營官兵而言,就不用他再像現在很多場合那樣,一遍遍地像教小學生那樣去搞什麼科普了。
還有就是,孟遙以及整個營指的小弟兄們,對他可真是夠意思。原來的家肯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