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1/4 頁)
了建興四年的時候,李嚴由輔漢將軍晉升為前將軍。輔漢將軍就是我們上一集說的雜號將軍,前將軍就是上一集說的名號將軍,就是從副教授升為正教授了。到了蜀漢建興八年,李嚴又升了一把,升為驃騎將軍,後來還到了成都。那麼應該說,從劉備託孤到李嚴被廢,這個人是步步高昇。
但是實際上如何呢?實際上他和諸葛亮相比是處處不如。我們也來看一個表,這是劉備託孤以後李嚴和諸葛亮權力、地位的比較。諸葛亮怎麼樣呢?返回成都,主持朝政,“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李嚴如何呢?留鎮永安,遠離朝廷。那麼這樣一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王朝的大事小事都由諸葛亮說了算。而李嚴呢,無法參與朝政,難以輔佐少主,疏遠了官場的關係,失去了表現的機會。因為他長期在外面,遠離了政治中心,這樣他逐漸地就被政治中心所遺忘、所拋棄。這是第一點不如。第二點,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領益州牧;而李嚴呢,李嚴當了前將軍以後曾經要求當一個刺史,沒有得到批准。第三點不如呢,諸葛亮是開府治事的。我一再強調開府不開府有很大的區別,開府就意味著有自己獨立的辦公系統和獨立的權力,而李嚴是沒有的。而且李嚴提出了這個要求,也沒有得到批准。所以李嚴表面上步步高昇,實際上處處不如。
因此李嚴和諸葛亮的關係,是表面上相安無事,實際上離心離德。諸葛亮要北伐,調李嚴的軍隊,李嚴不去,不發兵。不但不發兵,還提出一個要求來,說我要做個巴州刺史。沒有被批准,可能是不了了之。後來,諸葛亮要西征,又命令李嚴出兵到漢中,李嚴又不去。李嚴說,我要開府,說現在曹魏那邊陳群、司馬懿都開府了,陳群、司馬懿不是顧命大臣嗎?顧命大臣就可以開府,你是顧命大臣,我也是顧命大臣,我為什麼不能開府?又不得到批准。當然諸葛亮讓了一步,說這樣吧,你來吧,你到成都來,江州就交給你的兒子,就是李豐。因為李嚴後來從永安到了江洲了。這就是他們兩個的這樣一個關係。
根據這樣一個關係,學者們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一派意見以餘明俠先生為代表,是譴責李嚴的。餘先生的原話是,他說以上材料證明,李嚴完全是一個狡詐、自私、陰險、殘忍、不以國事為重的惡劣分子。而諸葛亮呢,顧全大局、一讓再讓,李嚴得寸進尺、貪得無厭。從雜號將軍升為了名號將軍,還不滿足,還要一塊巴州當刺史,後來又要求開府,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官、要權力,十分惡劣。所以自取滅亡是活該的,這是一派意見。
另一派以尹韻公先生為代表,認為李嚴提出來要當巴州刺史,後來提出來要開府,是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一個維權行動。為什麼呢?他因為是並受遺詔的顧命大臣,既然我們兩個都是顧命大臣,為什麼你可以開府我不能開府,你領了益州牧我當個刺史還不行嗎?有什麼不行呢?尹韻公先生認為李嚴和諸葛亮的矛盾,主要因為是諸葛亮不容他人染指最高權力。尹先生說諸葛亮這個人,他用了12個字的評價:權欲極盛、擅權心烈、善於玩權,是一個玩弄權術的高手和老手。所謂忍讓不過是做姿態,等到李嚴一不小心自己送上門來,對不起,一棍子就打入了最底層。
這兩個結論是對於同樣的史實得出來的,他們對於這個史實本身都沒有爭議,看法完全相反。
面對同樣的史實,專家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諸葛亮和李嚴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恐怕當事人心裡是最清楚的。我們不能回到三國時代去親歷歷史,但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問題,我們可以從歷史事實中去尋找動機。首先我們要問,劉備為什麼要安排一個一正一副的輔臣結構?從這裡入手,也許我們就能夠尋找到李嚴被廢的真實原因了。
這就必須從劉備託孤說起,因為我們必須弄清楚劉備託孤的時候,幹嗎要安排一個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劉備部這樣安排不就後面沒事了嗎,他為什麼要安排?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還是田餘慶先生說得最有道理。田先生認為,劉備的永安託孤實際上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考慮。
要弄清楚託孤的真實意圖,必須先弄清楚蜀漢帝國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是什麼呢?是益州這個地方原本有著一股勢力,這個事例由兩種人組成:一種是益州籍的官僚,就是他是益州人,又在東漢王朝裡做了官,這是一個力量;再一個就是益州本地的豪強,大姓,大族。這兩股力量我們合稱為本土勢力,就都是益州人組成的。除了本土勢力以外,還有外來勢力,外來勢力又分兩撥:第一撥是劉焉、劉璋父子入蜀的時候帶去的,因為劉焉、劉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