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3/4 頁)
第二呢,變得了臉。這個孫權前半生你去看去,不知道變了多少回臉,他和劉備原來是盟軍、盟友,親密無間,還把妹妹嫁給他,嫁了沒多久,他就去打人家去了,他和曹操本來是翻了臉的,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拔出刀來,我與老賊勢不兩立,後來又重新通婚姻了。他是聯劉又襲劉,降曹又背曹,曹操來勢洶洶,進攻的時候,他抵抗;赤壁之戰以後,曹操攻勢銳減,他投降;關羽在襄樊威震華夏,聲名大震的時候,他去偷襲;等到劉備兵敗夷陵的時候,他派一個使節求和去了。他真像古龍小說裡面的那些人,總是在一個意想不到的時候,從一個意想不到的角度,出了意想不到的一招,弄得曹劉兩方暈頭轉向,不知道他要幹什麼,這是什麼呢?這也是懂政治。敵我友,敵我友,誰是敵,曹魏是敵,誰是友,劉備是友,問題在於曹魏這個敵是常常得罪不起的,而劉備這個友他常常又是靠不住的,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只好洗牌嘛。反正看著你們兩家,誰要是這家大起來以後,我就聯合那一家,看著曹操這邊大起來了,劉備撐不住了,趕快聯合劉備,後來劉備拿下了荊州,又拿下了益州,拿下了漢中,看著劉備大起來了,他聯合曹操,他反正不讓你另外兩家,這個度不讓你過度,他就像一個砝碼,或者像一個秤上的秤砣,他根據情況,他移過來移過去。
而且呢,他還彎得下腰。因為你要變臉,你不可能變得都是兇臉,還要變笑臉有時候,這個時候你就要彎得下腰,比方說像曹魏俯首稱臣,這就是彎腰嘛。這個事情很多人都是不以為然的,包括他自己的人,也包括後代的一些評論,都認為孫權,在這個時候向曹丕稱臣是失節,應該堅持說我就是大漢的臣子,絕對不向你這個篡漢的曹賊稱臣,很多人都是這樣批評孫權的,其實這是書呆子的話。比方說有人就說,“取義不辱”這是匹夫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比方說伯夷叔齊,多有骨氣啊,比方說魯仲連義不帝秦啊,多有骨氣啊,你堂堂一國之君,怎麼能這樣沒有骨氣呢?這個話是不懂政治,作為個人,完全可以學習伯夷、叔齊、魯仲連,你個人行為沒關係,你儘管學習他們,你儘管有骨氣,你儘管去餓死,我們崇敬你。但是作為一個領導人,他不能這樣想問題,他要想天下大事,想長遠利益,這一點連諸葛亮都是這樣的。孫權稱帝,孫權這邊派人到蜀漢去,說二帝並尊,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承認你蜀漢皇帝劉禪是皇帝,你們也承認我們孫權是皇帝,一個天下兩個皇帝,當然我們都不承認曹魏啊,就不承認他,一個天下兩個皇帝,行不行?蜀漢的群臣說那怎麼行啊,天無而日,人無二君,這天底下就是一個皇帝,就是我們劉禪,別人都不能是皇帝。諸葛亮說還是承認吧,諸葛亮說我們不能跟東吳翻臉,我們需要它,而且諸葛亮說了非常精彩的八個字,諸葛亮這八個字是“應權通變,弘思遠益。”“應權”是什麼呢?審時度勢,“通變”是什麼呢?因時制宜,“弘思”是什麼呢?深謀遠慮,“遠益”是什麼呢?考慮國家人民的長遠利益,不要為一時一地一刻的面子,去吹自己什麼“取義不辱”,諸葛亮說不要為匹夫之憤,所以有諸葛亮這句話墊底,我看那些憤怒的匹夫是可以休息了。
【畫外音】透過易中天先生的描述,我們勾勒出了孫權的幾個特徵:“沉得住氣”、“變得了臉”、“彎得下腰”。有了這幾個特徵,我們就能夠理解,孫權為什麼能夠忽悠得了曹丕,過去他能夠稱呼曹丕為“漢賊”,現在就能彎腰叫“皇上”,我們也能理解孫權,為什麼能夠在聯合劉備的時候又去襲擊劉備。這樣一看,孫權似乎又是一個小人了,那麼孫權有原則、有底線嗎?
但是呢,政治雖然需要妥協,但還是要有底線。孫權其實是守住了底線的,比方說曹魏多次要他送兒子去做人質,那他不送,而且呢他還公開表明,我的臣服你是假的,這點非常有意思。他去稱臣的時候派了一個使節叫趙諮,趙諮去了以後呢,曹丕就問他了,說你們吳王是個什麼樣的人啊?趙諮說,聰明仁智雄略之主。曹丕說,有這麼好嗎?你給我說說,此話怎講?趙諮說,納魯肅於凡品,魯肅本來是一個很普通的人,他把魯肅發現了,這叫做“聰”;他發現了呂蒙,從這個行伍當中把呂蒙提拔起來,這叫做“明”;他逮住了于禁,不殺于禁送回來,這叫做“仁”;取荊州兵不血刃,這叫做“智”,聰、明、仁、智,一個字一個字做解釋。最後雄略兩個字的解釋最妙,趙諮說,據三州虎勢天下是其雄也,屈身陛下,是其略也。話說的很清楚,我們吳王骨子裡面是虎勢天下的,現在迫不得已,忽悠忽悠你老人家,屈身一下吧。這叫做什麼?這叫做抬得起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