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2/4 頁)
漢末年社會動亂的時候,從北方避難或者避亂到江東的。因為當時這個戰場主要在北方嘛,北方是戰亂的這樣一個區域,所以北方計程車人就往南方跑,有的到了江東,有的到了荊州,這些人我們稱為“流亡北士”。有哪些人呢?張昭、諸葛瑾、步騭、張紘、嚴畯、是儀。大家看一看這些人也都不是江東人,但是他們是士人。這個士人倒是不成集團,就是在孫權接班的時候它不成集團,它是流散在各地的,但是是一個政治勢力。
第三股政治勢力呢?江東世家大族,簡稱“江東士族”。這些士族在江東地區有四大家族,四大家族按照次序是虞、魏、顧、陸,叫做江東四大家族。
那也就是說孫權的政治地圖是這樣的,三股政治力量:淮泗軍事集團,或者是淮泗將領,我們算它紅色;“賓旅寄寓之士”,或者說是流亡北士,我們算它黃色;江東世家大族,或者說江東士族,我們算它藍色。紅色代表著什麼呢?槍桿子。黃色的流亡北士代表什麼呢?筆桿子。藍色的江東士族代表什麼呢?錢袋子。一個政權要鞏固,這三個“子”你必須要抓在手上,槍桿子、筆桿子、錢袋子,缺一個都不行。而孫權本人又是一個十八歲的小孩子,這個時候周瑜站出來支援他,作為淮泗軍事集團的領袖站出來支援他,槍桿子就到了孫權的手上,這事情就搞掂了一半。然後張昭呢,他是流亡北士的一個代表,他站出來支援孫權,就意味著流亡北士有可能支援孫權。但是我們要講清楚,這個時候還主要是張昭和張紘,其他人沒來,但是張昭他這樣做他起到了一個表率作用,起到了一個模範作用,起到了一個帶頭作用,所以後來像諸葛瑾啊、步騭啊、是儀啊,嚴畯這些人,陸陸續續也到了孫權的將軍幕府,那麼筆桿子就抓到手上了。那麼剩下的就是藍顏色的錢袋子,錢袋子能不能抓到手呢?
而且我們還要知道,孫氏政權畢竟是在江東建立的,江東建立的政權如果得不到本地人的支援,你是不能持久的。蜀漢政權滅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得不到本地士族的支援,就是益州士族總是持一種懷疑、抵抗、不合作態度。孫權要在江東站住腳,繼續爭取江東士族的合作,也就是說用北京大學教授田餘慶先生的話來說,孫權必須實現孫氏政權的江東化。我們回過頭來看孫權建國,大家就會知道,最後他一文一武,他的丞相和統帥都是什麼人呢?丞相是顧雍,統率是陸遜,全部換成了江東士族,用我的話來說就是孫氏政權最後“泛藍”了。所以“泛藍”就是江東化。
*孫氏政權的“江東化”說明孫權最終是在江東站穩了腳跟,這為他將來建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東吳政權奠定了基礎。而周瑜和張昭在孫權最初接班時候的鼎力支援,對孫權掌控局勢可以說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周瑜還給孫權介紹了一個重要人物,這個人物對孫權來說也是至關重要。這個人是誰?他來到孫權身邊究竟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呢?
那麼我們明白了這樣一個背景以後,我們就知道又一個人的意義了,這個人就是魯肅。魯肅是周瑜推薦的,周瑜去跟魯肅說,當今之世,我們要選擇一個好的老闆,應該選孫權,如何如何,魯肅就跟著周瑜到了孫權這裡。這件事情意義非常重大,為什麼呢?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分析魯肅的意義。
第一是身份。魯肅是江西人,這一點他和淮泗軍事集團有共同語言,都不是江東人。第二,魯肅也是“賓旅寄寓之士”,就是他也是一個流亡的、依託於權貴的這樣一個士人,他依託的是周瑜。所以,在這一點上,他和張昭這些人有共同語言。第三點呢,魯肅是不喜歡袁術的。袁術原來要任命魯肅做東城縣的縣長,魯肅拒絕了,這才跑去依附周瑜。所以他在政治立場上,他是和袁術劃清界限的,這一點他和江東士族又有共同語言。就是魯肅是一個和三股政治力量都說得上話、都有共同語言的人,這是他的身份。
第二是他投奔孫權的時機。我們知道孫權接班的時候是非常地困難,而魯肅此刻早就到了江東。我們要知道魯肅到江東來跟誰來的?跟周瑜來的,但是他到了江東以後他不依附孫策,這一點很重要。就按說你是周瑜的人,你就應該跟著周瑜去幫孫策嘛,他不去。有一條史料說魯肅和孫策見了面,但是這條史料靠不住,已經被歷史學家考證過了,應該是沒有見面。孫策去世以後,魯肅不打算投奔孫權,他打算投奔誰呢?他打算投奔一個叫鄭寶的人,這個鄭寶是什麼人呢?不知道,沒傳的,可見他不怎麼樣,不是什麼人物。那魯肅寧肯去投奔鄭寶也不投奔孫權,說明當時流亡北士或者“賓旅寄寓之士”這些人不看好孫權,他們是猶豫觀望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