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向左轉,流入太平湖,從太平湖再流入長江。
王振東的家就在黃山腳下,從黃山淌出的一條小溪剛好從他家門前流過。小溪不大,當它曲曲彎彎地流出了這片大山,遠處,奔湧的長江正等待著它的到來。(編導:謝媛/攝影:朱奕 邰武旗)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二十五集 燈火石頭城(1)
對南京這座燈火交替的城市來說,火光湮滅的時候,就是燈光耀眼的時候。
南京是長江邊一座有著2400年曆史的古城。
住在離城牆不到50米遠的王忠民,每天早晨睜開眼睛看到的就是滿屋的荷花燈。秦淮河邊的夫子廟年年都有元宵節燈會,王忠民從12歲起紮了一輩子燈。
每年長江的汛期一過,王忠民夫婦就開始扎燈了,這一年荷花燈將更好賣,因為“秦淮燈會”在2005年被評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王忠民、張春娣夫婦(南京燈綵藝人):哪怕下大雪天都要在外頭跑,3個、5個、8個、10個,小朋友,一點點大,一人拎一個燈,有獅子燈、有荷花燈、兔子燈,各式各樣的燈。到晚上了,吃過晚飯了,點蠟燭,蠟燭一點,燈籠在外頭亮,紅紅的,玩啊;喊啊。喊是這樣子的:娃娃、娃娃哎,出來玩燈了,不要你紅,不要你綠,就要你一根紅蠟燭。
和王忠民一樣,許多南京人都是在城牆邊長大的。他們的生活和命運或多或少都與城牆有著一些特殊的聯絡。與那些腳步匆匆的遊客不同,楊國慶在這座城牆上不知道走過多少個來回。1998年,他被調入剛剛成立的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成了一個專門研究南京城牆歷史的人,其實,他與南京城牆的緣分在40多年前就結下了。
楊國慶(南京明城垣史專家):為了省五分錢進玄武湖的門票,我們爬城牆,爬的就是這一段城牆,都是提著小命去翻。給我印象特別深的就是每翻一堵牆的時候,城牆磚上面的字防滑。
楊國慶沒有想到,當年幫助他攀上牆頭的這些城磚上的字,幾十年後會成為他探索南京城牆奧秘的嚮導。
南京的城牆磚上都有燒造地和監製官吏的名字,楊國慶和他的助手把這些字一一拓下來,比較分析,發現城牆所用的每塊磚,都是用長江兩岸的泥土,和著江水製作,在江邊築窯燒造,然後用船順著長江運到南京。
楊國慶:是長江中下游水系,基本上有關的一些府、州、縣,在南京城牆上都能找到它燒造的城磚,如果說不是長江中下游水系的,哪怕是鄰近的一個縣,在城牆磚上我們至今都沒有發現,這是南京城牆磚的特點。
南京城地處長江下游的中心。城的西北面對長江,東面是海拔米的鐘山,又名紫金山;城西有一座海拔米的清涼山,也叫石頭山。鐘山形似蟠龍,石頭山勢如臥虎,所以有虎踞龍蟠之說。
在長江下游平原,紫金山是一個天然屏障。2400年前,越王勾踐就在這裡築過越城。三國時,孫權在清涼山修築了石頭城,之後,南京又成為東晉、宋、齊、梁、陳的都城,因而有六朝古都之說。遺憾的是六朝的城池都沒有在地表留下痕跡,人們現在見到的城牆是明太祖朱元璋建造的,他的治國功績被清朝康熙皇帝稱頌為“治隆唐宋”。
南京的長江邊有座獅子山,當年朱元璋曾下令在山頂建造閱江樓,還親自撰寫了《閱江樓記》,又讓每個大臣各寫一篇,大學士宋濂寫的那篇被收入《古文觀止》。只是閱江樓“有記無樓”600餘年,直到2001年,才由南京市下關區政府建成。兩篇《閱江樓記》被刻在石碑上。“金陵為帝王之州” 是宋濂文章的第一句話。
在獅子山附近,有一戶姓常的人家,弟兄幾個自幼喜愛書法,哥哥是南京市著名的書法家,弟弟是一位刻匾高手。閱江樓快要竣工時,下關區政府委託他們刻制樓內正廳裡的兩塊牌匾,牌匾文字也讓他們推敲。常家兄弟首先想到了當年康熙題寫的“治隆唐宋”,可是另一塊匾上寫什麼,一直沒有找到理想的方案。
常志成(書法家):我們翻書、查字典,把一些歌功頌德的、文治武功的,還有景點的文字,設計了好多,而且每一個都寫了個小樣,都不滿意。後來想來想去:“得水載舟”,得到水就是得到老百姓,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得到老百姓的民心,這個國家才能強大。
從獅子山頂,可以看到山腳下兩個醒目的建築群——天妃宮和靜海寺。天妃宮建於明朝初年,當時多次出使西洋的鄭和上奏朝廷,把船隊在海上遭遇風浪又化險為夷的經歷歸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