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部分(第3/4 頁)
矩和章程,初看很奇怪,越琢磨越有道理,這些新鮮事物開啟了他的視野,在這基礎上,他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徐庶不會輕視戲志才,但他同樣不會妄自菲薄,見王羽猶豫不定,他踏前一步,朗聲道:“庶願立下軍令狀,此番去徐州,若不能成功,甘領軍法!”
王羽也沒想到,自己走了個神,居然變成了對徐庶的激將。立軍令狀什麼的話一出口,那就是破釜沉舟的意思了。若是被拒絕,對積極性和忠誠度將會有極大的損傷。
“那徐州事,就拜託元直了。”王羽鄭重起身,將這樁重任交託給了徐庶。
“庶當效全力!”(未完待續)
………【二八六章 甲堅兵利】………
徐州的事由徐庶出馬應該是最佳的選擇。
他帶的兵雖少,卻也有陶謙的勢可借,局面不算太不利,只是對手比較強。不過,以徐庶的本事,就算不能馬到成功,應該也不會繼續惡化才對。
為了確保萬全,王羽還特意從歷城把管亥給抽調回來,與徐庶一道南下徐州。管亥打不過太史慈,但也算是一員悍將,有他持刀護持,至少徐庶個人的安全係數是大大增加了的。
解決了徐州的事,剩下的事情雖多,但都不是一時三刻,拍拍巴掌就能解決得了的,王羽並不急在一時。
小別勝新婚。
接下來的幾天,王羽過得極其滋潤。
要麼跟貂蟬膩在一處,說一些只有兩個人才懂的情話,做一些讓彼此都開心的事情。要麼找上蔡琰一起,聽歌,奏曲,打情罵俏;又或把二女拉在一處,琴瑟和鳴,樂此不彼。
當然,他不是沉醉溫柔鄉,顧不上正事了,只是他要做的幾件大事,涉及都很廣,不是單憑他拍拍腦袋,就能解決得了的。
對冀州行反間計,需要賈詡出謀劃策,田豐從旁參贊,畢竟後者對冀州的情況最熟,與沮授更是有不錯的私人交情。
沒錯,王羽想解決的不單是麴義,沮授也是他的目標之一。沒了這一文一武,餘者雖然也不能說都是無能之輩,但對付起來可比現在容易多了。
重建白馬義從的事更復雜。
重建騎兵需要戰馬,還需要好騎手,公孫瓚雖然同意王羽派人去幽州募兵了。但來回在路上耗費的時間卻很長。另外,幽州地廣人稀。招到的精銳的比率雖高,但形成規模卻很難。
更重要的是。公孫瓚自身的損失也很重,想從他那裡搞戰馬倒是不難,但想象從前那樣敞開了供應就難了。
為此,王羽必須多找一條採購戰馬的渠道。
遼東,這個先前只是隨手拉上的盟友,在王羽心中的地位陡然增強。不過,自從年初的海戰之後,遼東的船隻就一直沒有再次出現,也不知是個什麼情況。
但白馬義從的重建卻是勢在必行。王羽奉行的是精兵策略,相對而言,騎兵的價效比是最高的,王羽自然要把重建工作放在第一位。
再有,就是為接下來的河北大戰做準備。
青、幽聯軍和冀州軍比起來,各有優劣所在。
聯軍的兵精銳程度較高,特別是騎兵,王羽犀利的反擊,正是從騎戰開始的。
而冀州方面的優勢在於強大的補給能力。以及裝備上的優勢,特別是配置率極高的弓弩。
界橋之戰中,由於佈陣的關係,冀州軍的這個優勢在王羽衝陣階段沒能徹底發揮出來。但在後期變陣後。公孫瓚衝陣的過程中,冀州軍將弓弩對騎兵的剋制發揮得淋漓盡致,生生的擋住了幽州軍的猛攻。
因此。下一仗,無論冀州軍的主將是誰。想必都會揚長避短,不再用騎兵與聯軍爭雄。王羽也就沒了亂中取勝的機會。
王羽原本的計劃,正是打算調集於禁的御林軍,和徐晃的重灌步兵,在合適的機會渡河,與幽州騎兵夾擊來犯的冀州軍。
不過,現在形勢有了變化,于禁的部隊需要抽調一部分到南線,以防徐州有變。
這樣一來,冀州軍在人數和裝備上,就都佔據上風了。陣列之戰中,強弩可以抵消騎兵的優勢;人數和兵甲上的優勢,又能抵消掉己方士兵更精銳的優勢。
在優勢不明顯的情況下,這場河北大戰的結果,很可能跟界橋之戰相似,或者更糟。
打成消耗戰,可不是王羽想要的,他擺下了這麼個局,就是想吸引袁紹來犯,趁機給對方來一下重的,讓他很長時間緩不過勁來,給自己贏得發展、喘息的時間。
這個節骨眼上,擴軍是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