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3 頁)
冬筍炒臘肉也好啊。”(《好竹連山覺筍香》)
有時我們還跑到楠溪江、雁蕩山去吃。
我陪著古兄到處流浪,去蘭州吃拉麵,吃羊頭。在西安吃麵條,吃羊肉泡饃,還站在城牆腳下吹壎,旁則有人伴以唱秦腔,其聲其韻,竟至悠遠深邃,好似出自千年深憂積怨的肺腑,還有綿綿的羊肉泡饃味。在平遙古城吃“外賓早點”,在臨潼吃羊肉泡饃,在廣東,吃清淡鮮活的菜和湯。在武漢吃熱乾麵。在上海吃精緻的烤麩。在青島吃烤蝦,在樟木溪吃絲瓜。
當然豬肉、薺菜、外婆的臘肉餈粑也是少不了的,還吃過滷八哥。不過,在北京這個深藏不露的美食中心,我只吃過北京的湖北菜,還沒吃過古兄用紫銅火鍋做的菜,不曉得味道怎樣。
閒時要麼陪古兄上街買蟹,要麼陪古兄讀《儒釋道論養生》,要麼去北京通州八里橋茶葉街,陪古兄買茶和聊茶。有時聽聽施特勞斯或“二泉映月”這樣的古典音樂,有時看小橋流水、霜蘆稻香的景色,還有遠樹的棲鶴,或緩行於湖濱江畔的牛群。有時還去茶館看茶藝表演。
吃紅蕃茄與水鄉魚凍時,古兄盯著肉片湯上的蔥花,跟我談什麼民族的牙齒。
吃豆角時,古兄就談他的豆角情結,“我讀書第一次逃學,老師就找到家裡來了,學校離我家幾十步遠,我和奶奶在菜園,一見老師來,我躲進豆角架下藏了起來。當時如果我奶奶找到了我,她老人家是會揍我的,她不能容忍我逃學,而我的邏輯是全班都逃過學,就我一個人沒有逃,她也不知道我心裡有多委屈。藏身於豆角架下的我,身體不住地發抖,卻是避過一場災難。故此,我愛豆角。“(《老角新蒜》)
吃薺菜的時候,他又向我介紹“薺菜,廣稱地菜,也有地方叫其雀雀菜、田兒菜、雞肉菜、花田菜、護生草、地菜、地米菜等,它便是長在河畔溪旁,山野田間,是那薄雲淡霧下細細密密的綠野不經意的一簇,開著碎米粒一樣驚歎在風中的小白花。此時,極易懷想兒時提籃執鏟,邀了穿花衣的小夥伴去挖薺菜,走在田野鬆軟的土地上,那經冬長眠的歲月,忽悠在春天白玉蘭開放的時節,如炊煙的淡然,或水般漾去早春清涼的愁緒。”(《薺菜》)
春天,我們有時去農民的菜地拔菜根,削去外皮,切成條子,用塑膠筐裝著放窗臺上曬,脫去些水,拿去放油乾燒,佐了一些青椒絲和幾根薑絲,擱一點鹽,感覺是整個包菜的香味都集中在這一小塊根上,香氣濃郁、香甜,舊菜根還隱隱有一絲辛辣。吃菜根要嚼,它比菜葉要密結、柔韌,尤曬過脫水之後,亦有些綿。
漂泊中的美麗鄉愁(2)
端午節我們聽著水邊的歌謠吃粽子,看龍船。
在秋天的田野,我們與收綠豆的老人閒聊。記得九月九,我們吃上湯螺螄,醃篤鮮時,喝了不少酒,最後醉臥松岡。
冬天,我就陪著古兄喝年酒。
說真的,在陪著古兄八方流浪的過程中,東西是吃了不少,但真正吃出陽光燦爛的日子卻是不多的,大部分時間,我體驗的都是古兄漂泊中那種濃濃的鄉愁。
《大嘴吃八方》還沒仔細讀完,5月15日,在網咖上網,得知嶽麓書社出版了古兄的三本書:《坐在黃河岸邊的小鎮上品飲》、《美食最鄉思》、《魚頭的思想》。書暫時是買不到的,只好先上網先睹為快了,可是,因為我從事的是設計工作,老闆生怕我們將新產品的設計資料透露出去,不準上網。於是找了個藉口,我說設計新產品需查詢資料,老闆同意了。兩個多星期中午沒休息,才把這三本書草草看完了。
同古兄其他的流浪文字一樣,在這三本書中也有風土人情,有民俗文化,有歷史傳統,更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對故鄉的款款深情。不過在電腦上看,眼睛很不舒服,我覺得文字應該在紙上讀更舒服。
古兄的四本書囫圇吞棗都看完了,不過,就我個人口味而言,其中最喜歡啃的還是《美食最鄉思》這本書。
txt小說上傳分享
在香氣繚繞的文字中陶醉
——讀古清生的美食散文《魚頭的思想》
常恕田
許多美食我們儘管沒吃過,沒看過,甚至於沒聽說過,由此你不可避免地會生髮出幾許遺憾,但是,看完這本《魚頭的思想》,你的遺憾就會煙消雲散。在這本書裡,古清生用活色生香的語言,蒸、炸、炒、煨、燒感悟之情調,煲人生之滄桑,令人在品香吮蜜、流連歲月與市井風情之際精神大爽,胃口頓開,獲得一種酣暢淋漓的閱讀享受。於是,我們透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