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使用並沒有馬上給沃爾特帶來好運,製片廠引以為豪的“愛麗絲”系列電影很快就風光不再。隨後,在發行商的牽線搭橋下,迪斯尼公司開始間接為環球製片廠製作幸運兔子奧斯瓦德(Oswald the Lucky Rabbit)系列動畫片。在沃爾特與全體工作人員的努力下,第一部兔子系列電影《有軌電車的風波》於1927年初問世。這部電影受到了廣泛好評,觀眾很喜歡奧斯瓦德,環球公司和發行商都獲得了鉅額利潤。可是,影片的成功並沒有給迪斯尼公司帶來豐厚利潤,相反卻提高了公司的經營風險。奧斯瓦德的紐約發行商開始注意到迪斯尼公司的發展潛力,並暗中實施兼併收購計劃。1928年2月,當沃爾特親赴紐約與發行商洽談續約問題時,他被告知要接受苛刻的條款,否則發行商將自行僱傭迪斯尼公司員工以實現強行接管。無奈之下,沃爾特只好接受條款以挽救製片廠。在被兼併收購陰影的籠罩下,迪斯尼公司員工開始分化,整個公司經營陷入困境。
第三起:米奇的橫空出世
當沃爾特為公司面臨被收購的境地而備感苦惱時,他的哥哥羅伊提出實施新產品開發策略,透過創造新動畫角色為公司開拓收入來源。從紐約返回好萊塢途中,沃爾特針對哥哥的建議開始構思新角色的形象,當到達好萊塢時,他對新角色已經有了初步概念。沃爾特構思中的動畫角色是一隻老鼠,他是受到一隻經常出沒在歡笑動畫片公司辦公室的真老鼠的啟發而想象出來的,沃爾特的妻子莉蓮將它取名為“米奇”(Mickey)。回到公司後,沃爾特與烏布共同設計米奇。他們利用“角色設計表”畫出兩人的想法,並對沃爾特設計的草圖進行修改。最後,烏布拿出一張他設計的“幸運兔子奧斯瓦德”草圖,在沃爾特的監督下,用鋼筆猛畫了幾下,把耳朵改短了,眼睛畫圓了,就這樣把奧斯瓦德變成了米奇,米老鼠從此誕生了。
雖然米奇誕生至今已有78年,但對於米奇的“生父”問題至今仍有爭論。多數人知道的米老鼠誕生過程是沃爾特在回好萊塢的火車上“想到”或“夢到”米奇,並最終創作出米老鼠,成為“米老鼠之父”。但以烏布兒子戴夫伊沃克斯為代表的一部分人則認為米奇並不完全是沃爾特畫出來的,烏布也是創造者之一。從前述的內容可以知道,烏布一直是沃爾特的得力助手,在兩人合作的期間烏布繪製了大部分的動畫,他的繪畫技術甚至在沃爾特之上。雖然沃爾特也有很高的藝術才能,但他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創意方面,所以我們可以推知,米奇應該是由沃爾特創意構思,由烏佈設計成型的,它是兩人合作的結晶。《迪斯尼的檔案》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這一觀點,它承認米奇是烏布創造的,只是烏布創作時沃爾特在旁邊監督;而沃爾特則在米老鼠出現20年後首次公開承認自己從未真正“畫”過米奇。至於後來人們一直認為沃爾特是米奇的唯一“生父”,主要是因為沃爾特堅持自己是公司的創始人,公司創作的動畫人物都是他的“孩子”,從而導致在宣傳方面有意將所有功勞都歸於他,造成沃爾特是“米老鼠之父”的假象。
米老鼠創作成型後,製片廠(當時已更名為沃爾特迪斯尼製片廠(Walt Disney Productions))馬上為其安排拍攝《飛機迷》(Plane Crazy)和《騎馬疾馳的高卓人》(The Gallopin’ Gaucho)兩部短片。雖然這兩部影片沒有引起轟動,但反響都不錯。此時的沃爾特對電影業經營已有更為深刻的瞭解,他在設計米奇的過程中,親眼目睹了把奧斯瓦德輕而易舉地“偷”回來的過程,這使他學到了電影業的經營方式,讓他擺脫創業階段的稚嫩,並向事業的另一階段發展。
三、經營的四次跨越
第一次跨越:米奇的一夜成名
為米奇拍攝兩部短片後,沃爾特開始計劃製作另一部短片《威利號汽船》(Steamboat Willie)。20世紀20年代末的好萊塢電影業正面臨著從無聲片到有聲片的變革。沃爾特在觀看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後,深信有聲電影的光明未來,果斷決定在新片中進行技術革新,給影片配樂。為了尋找適用的錄音系統,沃爾特走訪多個城市,比較了幾種錄音系統,並最終決定採用紐約發行商帕特鮑爾斯(Pat Powers)研究的錄音技 術,由兩公司共同合作拍攝《威利號汽船》。影片最後透過配合使用管絃樂曲以及利用一些不同的聲音效果來完成錄音(米奇老鼠的會話配音直到1947年才出現)。1928年11月18日,《威利號汽船》在僑民影劇院作為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