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第1/4 頁)
將載入史冊,雖然地基的沉降期肯定沒有辦法保證,但考慮到這不過是臨時建築,我也就對建築質量沒有過高的苛求了。
地基平均只花四到五天,不僅在裡面堆上碎石,還在上面用黃土夯緊,無論如何,相對於房子自身的強度而言,這怎麼也不能算是豆腐渣工程了吧!
牆體也不過兩三天就完成,只有最後的屋頂讓族人等得有些久,幸好現在沒有到雨季,築好的牆體不會被沖壞。但屋頂主要是受到木工的限制,能夠生產木板的匠人實在不多,以至土魯不得不在工地上舉辦了“臨時木工培訓班”,我最滿意的是,大量從大夏城過來的“熟翟”族人積極地參加上各種技術培訓,從木工到陶匠坊都有他們的身影。
不知道木駝和長老們是如何做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但所有的翟族人都知道,現在這麼努力地工作,是為了解救北方受災的同族人,那些族人的牛羊已經因為缺少草料而快餓死了,只有這裡,豫城外的東方,大片的草原還沒有受到任何霜雪的侵害,而且在2月中旬,草根處就已經有了一絲絲綠意冒出來,這可比大夏城外有限的草坂好得多了!
在大夏城已經居住慣了的翟族人深知建城的重要性,享受慣了城市所帶來的方便,他們也不願意像過去那樣,在草原上東奔西跑,甚至學會了在放牧的同時也種上一片屬於自己的莊稼。
不過他們所不知道的是,在豫城裡,這將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你可以放牧,但同時也必須種上屬於自己的一片莊稼,所以翟族人在這裡將同時兼具農民與牧民的身份!
豫城的經濟結構中,將體現“農牧並重”!
第三百四十三章 … 四十不惑
3月中旬,第一批北方的災民抵達了豫城。
到這個世紀以來,我見過的生活條件最差的部族還是原來在大元時,那時的大元部落和其他的周邊部落生存條件極端的差,至今讓人想起來還有些後怕。不過如今的大元部落早已經是太昊文明的領跑者,時至今日,仍有大量的產品得從大元運到太昊來,海鹽自不必說,就是墨、筆、麻織品等,也是以大元城產出的最好,目前太昊和其他部族的城裡都有所不及。
但眼下看到這批災民,才讓我發現,其實大元山洞的生活條件也不算差了!
這群災民明顯在這個冬天就沒吃過飽飯,據送過來的大夏城騎兵說,木駝到北方時,起初還擔心遇到反抗或者不配合的情況,可是等到一頓飽飯下來,居然撐死了幾個人,加上大夏城翟族居民介紹的“大河南方終年碧綠的草原”如同天堂一般,哪裡還用得著運用預備好的武力手段?!
到後來居然是一個部落介紹另一個部落,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就找到了十多個部落,人口一千多人,牛羊雖然少了些,也有兩萬多頭!可惜去得遲了些,牲畜已經凍餓而死了一半多!
木駝現在根本沒有時間過來,這一批已經抵達的災民還不到兩千人,他自得在開春之前,北方的草原恢復生機之前,找到儘可能多的翟族部落,所以首批災民是派遣土元帶的隊。
此時太昊城中的居民已經多半返回了城中,還餘一千人左右仍在開墾土地,加上大夏城中過來的三千多人,城中本來就有近5000人,加上這些災民,人口已經達到了近七千!
這已經是太昊有史以來所建外城中人口最多的一座了!
讓那些初到豫城的翟族災民意外的地方,除了一望無際綠意蔥蔥地大草原之外。還有豫城中吃不盡的存糧,以及數千會說南方話的同族人!
一路上吃的粟米飯已經讓這些災民懂得了播種的重要性,不待過多說明,只要安排下去,所有的翟族人都自覺地參加了春耕的工作,在已經掌握了農業技術地同族人指導下,這些從生死線上掙扎過來的災民勞動的熱情極為高漲。讓我免去了不少擔心。
最後一個細節則是宗教的問題。
在大夏城內,宗廟不僅供了太昊祖神,還供了墨龍旗(太昊風氏、大元的象徵)、少昊的鳳凰、翟族地狼旗等,所以在建設豫城時,臨時建設的土坯房宗廟中,也供了這樣一些旗幟。初時我還擔心翟族人中會有幾個“原教旨主義者”。會堅持祭祀他們的狼圖騰,不過在大夏城翟族人的帶動下,所有地北方災民接受了將“狼”置於龍、鳳之下的現狀。
春播之後,進入了第二階段的建設。
所有的帳篷必須全部換成土坯房!
這是我對豫城建設地強制要求!帳蓬可以繼續保有。但主要是外出放牧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