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頁)
了大元族所有倉庫,也擠爆了全部各族倉庫的粟米讓那些偶爾能在大元族來嘗上一頓粟米飯的長老和村長們瞪大了眼睛!
各族在交夠應給大元族的粟米後,表示還願意多給一點——他們的倉庫實在放不下了。只有五個比較近的部族表示要把本族應得的那部分粟米運回去,其他的各族都要求繼續把粟米存放在大元新村——開玩笑,洞裡能放這東西嗎,拿什麼裝?
有7個比較遠的部族在反覆權衡以後,決定反其道而行之——不是把粟米搬回族裡,而是把族人搬到大元新村來。
這等於讓大元新村增加了近千名“常住人口”。
前來參觀的各族也慌了神——這東西怎麼能產那麼多?我們族裡明年能不能也參加這項活動?種子和農具怎麼辦?要多少人才能滿足需要?
和上一年比,這些問題都沒有任何新意,木青在接待中輕鬆地就答覆完了。
隨後這些代表們跑得像兔子一樣快,到豐收了的各族去探討交流經驗去了。
我要的就是這效果,言傳不如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做出來看一看,1萬年以後的規則,在1萬年以前——看來還是適用的。
大元族在這一次秋收後,在各族中樹立起了當之無愧的“農業領頭人”牌子,讓周邊的各族——甚至包括少康這樣的北方山地部族都深深感受到了農業生產的威力。
同時大元舉辦的秋收儀式,以及大元宗廟的漂亮堂皇,都給各族留下了深刻的映象,以至於後來多數部族到了大元族,都會先到大元宗廟參拜。
秋收儀式上的大元文字展示也讓各族長老和村長們大為讚歎,並在隨後增大了“大元學校”的學生人數;而各族繳納粟米的工作都是由各族參加過培訓的學員們來操辦的,其他的長老和戰士們根本對“十分之一”這個概念完全搞不清楚,以至於總認為給大元族的太少了,這也讓“領導”們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
秋收儀式上200名大元騎兵的亮相也贏得了各族的喝彩,我在私下裡評價:“亮出了軍威!”
總之透過這次秋收,我實質收穫最大的不是糧食,而是進一步確立了大元族在周邊各族中的核心地位。
但“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責任”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當大元族的實力被各族所知時,大元族的責任就來了。
考驗大元族的時候到了。
第四十章 萊夷大族
在一年中最冷的一個月裡,除了看一看織布工作的進展(主要是為了麻內衣),在家陪陪梅梅、梓燁和元方以外,我主要的時間都花在“師資培訓”上。
這天早上正在教室裡和“教師”們討論加減法,突然有一名戰士跑來。
“村長,出大事了!”
我跟他跑到廣場上一看,的確是大場面:
少康族的村長跪在大元宗廟大門前,身後跟的是他族裡所有的人——男女老幼,一個不少!
看我到了,這個壯實的漢子居然“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怎麼回事?
聞訊趕到的木青和我一起把少康全族的人全部扶起來,再詳細地詢問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這一次村長的兩個兒子一起和長老到北方的一個山地部落相親,那個部落離少康族有大約7天的路程,可是第16天后,三名戰士全身帶傷地跑回來,一名戰士回來的當天就死了。
一共21人的隊伍,就只回來三個!
村長的兩個兒子都沒有回來。
“萊夷!是萊夷族!……”
活下來的兩名戰士就跪在我面前,提到萊夷族時全身發抖!
他們想去的那個族已經不存在,被強行併入了萊夷族,所以他們在那裡遇到的是一群遊蕩的萊夷族戰士。
他們親自看到同族的一名戰士被萊夷族戰士開啟頭蓋骨,到現在還沒從驚嚇中恢復過來。
“偉大的大元村長!求求您救回我的兒子!……”
少康村長得到訊息後,沒敢帶人到萊夷族去——本來就只有30多名戰士,已經去了21個,剩下的就不多,也沒有人可去了,族裡的人還得照顧。思來想去,上次到大元神族的映象越來越深刻,卻又怕大元神族的村長不願意幫少康族,乾脆全族來投靠大元!
從時間上看,這已經太晚了,那裡距離萊夷族不到兩天的路程,而從少康族到大元就需要兩天的時間。也就是說,如果萊夷族的人要將少康族人抓回去的話,到現在為止,他們已經到家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