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好有了這個機會,兩個人達成了一個默契,希望能在即將開始的大戰中,得到彼此想要的成就。但他和何森的思路並沒有按照他們預想的那樣進展順利,畢竟何森在《海城都市報》也只是一個管經營的總經理,還不是報社的一把手。
接下來的日子,胡六開始了市場調研,在到達海城三週以後,按照何森的要求做了一套方案,一套可以抵抗《海城商報》發起進攻,並能在競爭中獲得最大利益的方案。他把方案按照程式先給了一份給陳成,陳成看到這套方案的時候並沒有立刻和他討論,而是說我先看看,然後我們再找個時間開個專題會。
他在心底嘆息一聲,想陳成在這個報社做了多年,看來這個工作也只是他的副業了,一個拿工作當副業的總經理,對一個企業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事實證明他是對的,在如此緊張的氛圍中,陳成並沒有天天上班,或者是很多時間都不在公司,他準備了兩個多星期的方案自然也沒有拿出來討論,他越發的開始擔憂起來。
其實胡六不知道的是他的這個案子陳成早就看過了,陳成沒有在第一時間返還給胡六意見,是因為陳成一直在顧慮,他也拿不準自己該如何來定位胡六的位置,是全力支援他還是儘量制約他。因為陳成也猜到了這個胡六到這裡絕對不簡簡單單的值是做個副總而已,因為《海城都市報》零售市場上的薄弱嚴重影響了廣告經營這樣的話,何森在經管會上已經說過多次了。甚至有一次丟失了一個品牌廣告以後,何森在會上嚴厲的說如果再不能改變市場格局,那就真的應該考慮改變某一些人的位置了。
陳成一直為這個事情感到頭疼,如果扶持胡六,胡六成功不正證明了他陳成的無能嗎?如果不扶持,到可以說明確實是因為產品問題,達不到報社需要,但他以後的日子也絕對不好過。
理念之爭2
胡六自然不知道陳成心裡的這一個又一個念頭的,他最後終於忍不住,追問了幾次以後,陳成說他已經把案子給了人力資源部和行政部,他們先審議一下,然後我們再討論。
然後接下來就是不停的給人力資源部經理劉漢生和總經理助理何峰解釋,又過了幾天,陳成終於通知開零售專題會了。會議搞得很隆重,領導班子和相關人員都集中到了一個度假村,陳成說了,會議不出個結果就不走,方案完善了再提回去。
胡六心裡燃起了一陣希望,他想他的方案製作的那麼完善,而且各種理由都非常充分,應該沒有不透過的道理,但是,事情的進展卻並不如他想的那麼美好。
會議一開始,先是陳成說了下這次會議的重要性,然後分析了下目前存在的危機,告誡大家一定要認真對待。然後就是胡六介紹他的方案。
胡六的方案是做了PPT的,他先從市場調查的資料說起,然後說了思路。他認為當前存在的最大的危機不是《海城商報》的衝擊,而是隊伍的整頓和市場銷售模式的調整。因為目前海城有五份都市類報紙,排在第一梯隊的有《海城晚報》、《海城早報》還有就是《海城都市報》,而《早報》和晚報都隸屬於報業集團,統一交給報業集團發行總公司發行;剩餘的《青年報》和《經濟報》量都不大,訂閱數《都市報》和《晚報》基本持平,零售以《早報》遙遙領先,《晚報》次之,《都市報》第三,廣告三家基本持平。現在新的報紙一來,訂閱在短時間沒辦法立刻上一個臺階,所以重點會在零售市場上興風作浪,而在第一梯隊零售又以本報最差,如果不改變銷售模式,那也許本報的零售讀者會成為流失最多的一張報紙。
胡六的這一番分析贏得了下面幾個零售區域經理的一致點頭,他們身在一線,深知市場對本報的看法。但以張文、鄧林、劉漢生為主的首先對這個觀點發出了挑戰。
張文認為,從本報訂閱的情況來看,我們的報紙的讀者忠誠度是最高的,反而不應該是流失最大的。
理念之爭3
鄧林認為,本報的讀者群體比較低端,而《海城商報》的讀者定位光從報名上看就會比較高階,兩個讀者群體不重合,本報不會受到最大的影響,反而會在這次競爭中可以渾水摸魚,或許成為最大的贏家。
人力資源部經理劉漢生認為,零售市場的盤子就這麼大,它一個新來的報紙怎麼可以再短時間有所作為,就算零售短時間會有一定的突破,受傷最大的也應該是《晚報》,因為《晚報》這幾年每況愈下,從原來的一枝獨秀,到現在成了三足鼎立,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且它的讀者穩定性是最差的,《商報》搶奪的市場份額最大的份額應該是由晚報給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