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地宣揚他的浪漫政治觀。他期待中國會因為他的不小心介入,在歷史長河中拐個彎,避開二百年後的那些苦難。這個少年被阿特賦予了極其大膽的人格魅力,他在《大話紅樓》中、甚至歷史中扮演了一個旁觀者同時也是一個參與者。領著讀者在重重迷霧中左右突擊,而他的身後,愛情、親情、歷史、權術,甚至琴棋書畫,都靜悄悄地在這部書裡聯席而坐,沒有縫隙,引人入勝。
阿特,毋庸諱言是個十分聰明的人,他喜歡用緊湊的情節,樸實的語言吸引讀者。並且在不動聲色之中,把自己的奇思異想澆灌水泥般地傾注給讀者。當週邊的讀者在焦急地等待下一回的時候,我彷彿看見特務螢幕背後那意味深長的微笑。什麼才是他最想要告訴我們的呢?那個美麗的愛情故事?《紅樓夢》背後的種種疑團?還是阿特若隱若現的政治抱負?這個狡猾的作者在把這一切和盤托出的時候,也惡作劇般地打亂次序,逼迫讀者不可能各取所需,要麼你放棄閱讀,要麼你面對所有。重新洗牌的權利留給了讀者,只是看到底哪張牌被你擺在最上面了。
我想這樣的狡猾也與阿特是個科學家有關,在張羅文字的同時,也喜歡張羅邏輯,這也是許多致力於理工科和醫科的作者的習慣。他們不大擅於文字上的煽情——這從《大話紅樓》中也可看出——卻喜歡劍走偏鋒,打著歷史或者名著的擦邊球,一路抖著自己的伶俐,時常借用一下天文地理,仗著奇招迭出,劃出各種各樣的陷阱讓讀者入甕。 這樣的狡猾到了阿特這裡就有些老奸巨猾的味道,若無其事地侃侃而談,把幾路拳法糅合在一起,一氣打下來,看客眼花繚亂中,他卻像八爪魚一樣,觸角伸向讀者心靈的各個角落,當你意識到的時候,卻已晚了。這本書早就像新鮮出爐的肉燒餅,熱氣騰騰,香氣四溢,誘得你不肯離開,直到看著他把亂七八糟的拳腳使完。
阿特的文字就是這樣的肉燒餅,雖說上不了人民大會堂國宴,但解饞,解餓。老百姓都能咬上一口,滋滋冒油,不酸不澀,樂呵呵的時候就吃完了而不自覺。多半吃完之後還拿了眼睛亂轉,看別處是否還能買到類似的一個。阿特有次雄心萬丈地說,《大話紅樓》寫完,他還要寫”大話三國”。我聽了熱烈拍手鼓勵,至今手還是疼的。大抵這樣的文字一定要機靈人來寫,這個機靈人不光能把腦子扭得千折百轉,還得把文字整得同樣伶俐才行。若是隻管沉重了,只管煽情了,只管和歷史亦步亦趨了,都寫不出這樣的東西。但若是一味的輕巧,一味的戲說,一味的大話歷史,也便流於俗氣,沒了底蘊和內涵了。
最後指出一點小小的疵漏,阿特的古體詩詞都是不錯的,在小說中運用得當,黛玉、寶釵、妙玉的詩詞都各符身份,又不失古意。但主人公賈五的幾首現代詩卻實在是不敢恭維,每每讀到那裡都啞然失笑,不過考慮到是用來追幾百年前的姑娘,那時徐志摩也還沒出生,白話詩寫成那樣,也大可算是先驅了。
寫到這裡,我又不禁地笑起來。《大話紅樓》就好像一個小孩子一樣,被阿特親手調教著,被周圍朋友關切地注視著,一點點地長大,今天她終於長大成人,美麗而安靜地站著。我看著她,止不住地微笑。
想起很久前為《大話紅樓》寫的四行詩,今天拿出來權做個結束語吧:
月低竹心半芬芳
相思淚灑舊衣裳
書盡曹翁未盡意
舞罷紅樓袖袖香
小說人物
康熙:清朝皇帝。
四阿哥(雍正):康熙第四子。
十四阿哥:康熙第十四子。
賈妃(元春):康熙的妃子。
賈寶玉(賈五):十四阿哥和賈妃之子。
林黛玉:雍正王妃之女(被掉包為林如海之女)。
弘曆:林如海之子(被掉包為雍正之子)。
賈政:賈妃之父。
賈赦:賈政之兄。
賈珍:賈政之侄。
邢夫人:賈赦之妻。
王夫人:賈政之妻。
趙姨娘:賈政之妾。
賈璉:邢夫人之子。
鳳姐:賈璉之妻。
迎春:賈赦之女。
探春:賈政之女。
惜春:賈珍之妹。
賈環:趙姨娘之子。
李紈:賈政的兒媳。
賈蘭:李紈之子,李自成後裔。
林如海:明皇朝後裔。
柳如海:林如海之弟。
呂如海:林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