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過他的人,雷鋒總是在心裡惦念著,找機會去探望他們,表達自己的感激。在雷鋒1960年11月6日的日記裡,記錄了他的一次感恩之旅。此時的雷鋒已經是一名解放軍戰士,離開了原來的工廠。
“昨天我向於助理員請好了假,去遼陽化工廠看我原來的廠領導和工人。今天早上從瀋陽乘火車到了遼陽市。因沒趕上火車,我到了遼陽市武裝部,見到了於政委。他像父親一樣,左手握著我的手,右手撫摸著我的頭,微笑地說:‘小雷鋒,我昨天在日記本子裡還看到了你以前給我的那張相片,我還想起了你,真想不到你今天來這裡。’他帶我到辦公室,親切地問我在部隊的情況,我激動地向首長彙報了自己的工作和學習情況。於政委聽了說:‘好,應當好好幹,把自己的力量獻給黨的事業。’八點鐘了,他送我到車站。下午七點鐘,我乘火車到了安平,七點半鐘就到了我原來的工廠——焦化廠。
“我走進黨總支辦公室,熊書記、李書記、吳廠長看見是我回來了,真是高興。我也非常興奮,好像見到了自己的親人一樣。他們真是熱情的招待,給我倒茶,還給我做了餃子和魚吃,把我安置在一間很溫暖的房子裡睡覺;還帶我到廠內參觀了現代化的機器生產。我見到了許多以前和我在一起工作的同志,感到高興萬分。他們有的還介紹了生產情況。我看到新建的焦爐都出焦了,想起自己為這焦爐的建築貢獻過一滴汗水,從心眼裡感到十分驕傲和自豪。”
遺憾的是,今天的人們似乎失去了表達感恩的熱情和能力。2007年夏天的時候,作者偶然間看到這樣一則新聞:在湖北襄樊市總工會、市女企業家協會聯合舉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學”活動中,主辦方宣佈:5名貧困大學生被取消繼續受助的資格。1年前,在“金秋助學”活動中19位女企業家與22名貧困大學生結成幫扶對子,承諾4年內每人每年資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入學前,該市總工會給每名受助大學生及其家長髮了一封信,希望他們抽空給資助者寫封信,彙報一下學習生活情況。
但一年多來,部分受助大學生的表現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給資助者寫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給資助者寫過一封簡訊,但信中只是一個勁地強調其家庭如何困難,希望資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連個“謝謝”都沒說,讓資助者心裡很不是滋味。該市總工會再次組織女企業家們捐贈時,部分女企業家表示“不願再資助無情貧困生”,結果22名貧困大學生中只有17人再度獲得資助。
之所以造成這樣尷尬的局面,與部分貧困生心理上“極度自尊又極度自卑”,缺乏一種正確對待他人和社會的“陽光心態”有關,同時也是因為當事人缺乏起碼的感恩之心。有的學生竟自以為“成績好,獲資助是理所當然的”。那些取消了資助的企業家做得過分嗎?應該說這是人之常情。沒有一顆感恩的心,也就沒有資格接受別人的幫助。
同時,我們也相信其中部分學生並非心中沒有一份感激之情,只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去表達。沒有感恩之心和雖然有感恩的心卻不能表達出來,結果是一樣的。人們不會讀心術,如果當事人不自己把那份深切的感激之情表達出來,施以恩惠的人只能這樣想:自己雖然付出了,卻連一句感激的話都得不到,這是一個冷漠的、不值得幫助的人。
說到這裡,作者想起現在的老闆與員工的關係。一些人把這種關係看成是一種冷冰冰的交易關係。在我們身邊,也總有一些人喜歡去惡意地談論和揣測自己的上司、老闆,不停地抱怨公司的環境不好、老闆的水平太低、同事的素質太差、給的工資太少等。但大家是否想過,正是老闆用自己的出資組建了這家企業,為員工們提供了一個發揮自己才能的平臺,也使大家有了一份生存的保障。
為什麼我們能夠大度地原諒一個陌生人的冒犯,卻對和自己朝夕相處的老闆一句批評的話或者一個失誤耿耿於懷呢?為什麼我們可以為一個陌路人所給予自己的點滴幫助而感激不盡,卻漠視為自己發薪水的老闆的恩惠,將自己在公司裡所得到的一切都視之為理所當然,還猶嫌不足呢?
雷鋒說過這樣的話:“同志,你是否意識到您的一切生活在幸福之中?可能意識不到,也可能意識到了。當您能吃一頓飽飯,穿上一套衣服,能當家作主,自由地生活,你有如何感覺呢?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感。”這就是雷鋒對生活的感受,也是他感恩之心的來源。我們不時也應該這樣問問自己,對那些給了我們生活保障的人表達一下自己的感激之情。
三、“以實際行動來感恩”的雷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