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cen)部落的酋長,受到西班牙摩爾人的哥爾多瓦王國的侵略,不得已跑來求救。
三個大鬍子很識相,以西班牙的幾座城市作為法蘭克出兵的回報,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對氣吞山河的查理具有極大的誘惑力。
查理揮軍翻越比利牛斯山脈,順利佔領西班牙北部巴斯克(Basque)地區的小鎮潘普洛納,但是隨後的攻勢皆遭阻擋。看來西班牙這盤大餐並不容易吃到嘴,義大利剛剛征服,很不鞏固,所以查理不想戀戰,決定率軍回國。
在法蘭克軍隊裡,將領們分成兩派:以查理的侄子羅蘭(Roland)侯爵為首的主戰派,和以蓋內隆為首的主和派。羅蘭和蓋內隆意見經常不統一,二人之間矛盾很深。
蓋內隆對羅蘭懷恨在心,他與巴斯克人暗中勾結,在比利牛斯山設下伏兵,負責殿後的羅蘭在郎塞瓦爾峽谷(Roncevaux Pass)遭受偷襲,幾乎全軍覆沒。
查理得到訊息,急忙率兵返回。當他來到郎塞瓦爾峽谷時,發現羅蘭及殿軍士兵慘死於谷中,查理抱著侄子的屍體放聲痛哭。
悲痛欲絕的查理立馬找巴斯克人算賬,敵人玩兒的是游擊戰,當查理再次出現在西班牙北部時,他們早就撒丫子溜了,連個人影也找不到。
羅蘭的英勇奮戰和壯烈犧牲被賦予傳奇和浪漫色彩,經過11世紀法國詩人的妙筆生花,誕生了法蘭西民族的著名史詩《羅蘭之歌》(Song of Roland)。
“羅蘭兄弟.吹響你的象牙號角,
查理聽到,他會趕回隘口;
我向你保證,法蘭西人會回來。”
羅蘭答道:“上帝保佑,但願
活著的人誰都不會說
我曾因異教徒而吹響號角。
誰都不會因此而責備我的先人。
當戰鬥到了最激烈的時候,
我的劍將擊殺個不停,
你將看到鋒刃上沾滿汙血。
勇敢的法蘭西人,個個是好漢。
西班牙人決逃不脫滅亡的命運。”
—— 《羅蘭之歌》節選
查理繼承了爺爺鐵錘查理的英勇善戰,也繼承了父親矮子丕平的政治手段,他是一個充滿慾望的人,是一個要幹一番大事業的人。所以,他不會被西班牙的失敗打擊信心,因為慾望始終驅使著他不斷前進。
【美人計】
返回法蘭克的查理在義大利採取一系列措施鞏固統治,其子丕平由哈德良一世加冕為義大利國王,史稱“義大利丕平”;另一個兒子虔誠者路易成為阿基坦國王。
拜占庭皇帝利奧四世是個短命鬼,只當了五年皇帝就死了。
他兒子君士坦丁六世(Constantine VI;776—797年在位)剛上臺,就對義大利發生的事表現出十足的興趣。
君士坦丁六世的個人興趣愛好本來和別人沒什麼關係,可是作為皇帝,他的興趣愛好會直接影響他的弓箭向哪射。
君士坦丁六世對義大利的興趣讓查理相當緊張,那個倫巴第太子阿達爾吉斯只要對君士坦丁六世稍微引導一下,把皇帝的興趣轉變成對自己的支援,那麼法蘭克將會在義大利陷入苦戰。
查理決定施展美人計,把寶貝女兒嫁給君士坦丁六世。君士坦丁六世想得到美人兒,對義大利的興趣少了很多。
拜占庭皇太后伊琳娜是個女強人,搞垂簾聽政。她反對這門親事,把兒子和美人兒的婚事攪黃了。
美人計泡湯了,查理擔心的事卻沒有發生。
儘管伊琳娜反對與法蘭克結盟,卻也沒給倫巴第太子多少幫助,阿達爾吉斯對義大利的反擊很快便被查理擺平。
剛安靜沒多久,義大利又出了事。德西德流斯的養子、貝內文託公爵阿利其斯向教皇國發難,教皇再次向查理求救。
查理又一次踏上出征義大利的征途,阿利其斯沒怎麼抵抗就投降了。投降並不代表死心,心有不甘的阿利其斯暗地與阿達爾吉斯聯絡,準備東山再起。不過隨著阿利其斯的死,他的陰謀也被帶到棺材裡。
【橫掃六合】
查理對薩克森人的作戰一直沒有停下,戰火引起當地周邊地區的不安。
巴伐利亞公爵塔西洛(Tassilo)向查理挑戰,查理沒費多大事兒就佔領了巴伐利亞。巴伐利亞的歸順使法蘭克王國與阿瓦爾人的領地接壤,這些西歐的惡狼逮著誰就咬誰,對付阿瓦爾人已經提到查理的日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