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在精英人物的帶領下,為了迎合大眾的狂熱情緒,媒體上大量出現了頌揚迅速致富即美德的文章。迅速致富成了美國應該乾的事情。很多報紙和雜誌上的文章都描述發財是如何的容易,在這些文章的煽風點火、鼓吹教唆之下,迅速致富的計劃廣為傳播。書籍聲稱要告訴普通投資者更為出色的投機細節。幾乎在每個街角都有售價僅為3美元的像《投機藝術》這樣的書籍。一位工業巨頭曾解釋說:“1929年,美國人覺得自己像在機關重重的賭場裡一樣。鯉魚池中的梭子魚開始大吃起其他鯉魚來。我就見過一個擦鞋匠只花了500美元現金購買了價值5萬美元的股票。人們只不過是以碰碰運氣的心態去購買股票的。”
在1929年,有三個現象可以充分說明這個時候的投機熱潮瘋狂到了什麼程度。
第一是女性投資者的迅速增加。在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女性主要扮演家庭主婦的角色,知識水平和接觸社會的程度都不高。對她們來說,什麼經濟資料、公司財務、市場分析都是完全陌生的,連一些最基本的股市常識都不具備,但她們仍然投資股市,並且熱衷於談論鋼鐵股或者汽車股,說起來就好像是一個認識多年的老朋友,但事實上她們什麼也不懂,只是被股市賺錢的傳說吸引了過來而已。這個時候連《家庭主婦月刊》這樣的雜誌也會採訪股市評論家或經濟學家,用大量的篇幅刊登他們對股市的看法。
第二個現象就是那些股評家以及其它能夠對大眾投資觀點發生影響的人物,在分析股票的時候也懶得去分析什麼公司前景之類的枯燥乏味的東西了。他們更喜歡直截了當的告訴公眾:“請關注某支股票”、“某支股票可能會在近期上漲”或者“某支股票最少要以達到多少價格才能賣出”。對於那些毫無準備就湧入股市的普通人民而言,這樣的言論是最容易理解也最有用的,因為他們並不想知道自己手裡的公司股票每年能夠為自己帶來多少分紅,只希望它能夠在短期內上漲好讓自己丟擲去賺錢。
第三個現象是保證金貸款數量的急劇增加。
對於那些全部用自己的前買股票的人來說,即使他們以高得離譜的價格買入股票,也可以宣稱自己是在投資。因為如果股票大幅度下跌,他們仍然可以長期持有,等待公司利潤的增長來推動股價回到原來的高位。
但用保證金貸款購買股票則是一種純粹的投機,跟投資毫無關係。對一個繳納10%的保證金,貸款90%購買股票的人來說,只要股價上漲10%,他的投資就可以翻一倍,而只要股價下跌10%,他就會虧個精光,根本無法持有這支股票等待公司的利潤回報。因此,保證金貸款的數額,可以充分反應一個股票市場的投機程度。
※虹※橋書※吧※BOOK。※
第27節:第三章:空頭不死,漲勢不止:燃燒的1929(11)
20年代上半期,這個貸款的規模大概在10-15億美元左右。1927年,這個規模增加到34億美元。而到了瘋狂情緒開始佔據主導的1928年,這個數字達到了驚人的60億美元。在1929年9月,一個月的保證金貸款就增加了6。7億美元。這充分說明,這已經是一個被賭博式的投機完全主導的市場了。
1929年夏天,正是本輪股市狂歡的最高潮,有人用生動的筆調記敘了整個美國社會對股市的參與程度:
有錢人家的司機開著汽車,豎著耳朵在收聽“伯利恆鋼鐵”轉手的新聞。他用20%的保證金購買了50股“伯利恆鋼鐵”。經紀人辦公室擦窗的清潔工停下了手中的活,兩眼緊盯著自動報價機,他想用自己辛辛苦苦積攢的那點積蓄買幾股“西蒙斯”……一個經紀人的貼身男僕在股市裡賺了二十多萬美元,一名護士用她的病人為表示感激而給她的小費賺了3萬美元,以及懷俄明州一個離最近的鐵路有30英里的牧場主每天買賣數千股股票的故事。
費雪(Irving Fisher)就曾在公開演講中宣稱:“股票價格已達到了某種持久的高峰狀態。”股價總能這麼高,這已經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了。道瓊斯工業指數從1921年8月24日的最低點到1929年9月3日的最高點共上漲了百分之五百零四。因為這個指數是一個股票價格的平均指數,所以有些股票可能上漲的更多。在股市裡成為百萬富翁的事例比比皆是,人人都會變成富翁的憧憬深入人心,股市成為茶餘飯後的主要話題。
那些看空股市的言論,通通被認為是“蓄意破壞美國人民生活方式”的陰險論調。一家諮詢公司發表了一篇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