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第1/4 頁)
換做兩年前,新帝在位之時,就算沒了洪光道長在頭頂壓迫,只怕新帝也做不出類似決斷,那面臨諸國同時進攻,怕也只能惶惶無力,阻不住敵國腳步,任由人一鼓作氣攻入了皇城!
“他是厲害。”徐立前也十分欽佩。
他捫心自問,若是讓他坐在宣仁帝的位置上,絕做不到宣仁帝這般。
“那母親覺得,大夏還有復興的希望嗎?”徐立前再次問道。
徐夫人略一沉吟,問徐玫道:“玫兒,你覺得呢?”(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使用者請到m。閱讀。)
361
“玫兒能知道什麼。”徐惠撇了撇嘴角。
“大夏所繫,唯宣仁帝一人。玫兒算是比較瞭解他的人了。”夏長淵解釋道。
徐玫微微笑笑,開口道:“惠姐姐說的沒錯,我不懂這些的。我所認識的,只是當年的莫仁,並非如今的宣仁帝。”
“就是。”徐惠道:“一個人的身份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思所想當然也就跟著不同了,怎麼還能當他仍然是當年徐家小廝。”
徐夫人看了她一眼,繼續之前的話題道:“國運氣數一說,並未虛無縹緲。說是事在人為人定勝天,但也有命中註定天意難違。”她微微搖頭:“且再看看吧。”
徐玫聞言,心中一動。
回到自己住處,她寫了一封信,讓人交給了京城商會的徐立行。讓徐立行想辦法,將信中信送到了宣仁帝手中。
十月。
有訊息傳來,宣仁帝昭告天下,將國號由“大夏”改為“大宣”,開始整頓內政,肅清吏治,減免苛捐雜稅,鼓勵農耕。奉詔之地不過原大夏之二一,有許多府城仍以大夏人自居,就算不是公然反抗宣仁帝,陰奉陽違之意昭昭。
宣仁帝也沒有針對這樣的府城做出任何指示,似乎是放棄了對那些地區的統治權。但可以看到的是,在奉詔改稱大宣的國土之內,宣仁帝威望空前,將政權和軍權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如臂使指!
金秋。
大宣境內,一片豔陽,處處一副豐收年景。
“皇上,雖最後老天爺配合,讓莊稼稍微補了些損失,但到底之前受過災的,先天不良……田裡的收成,絕無法供應上下。”周太傅稟告,提道:“尤其是還要安置之前回撤的數十萬人口,實在捉襟見肘。”
“朕知道。”宣仁帝道:“有關糧食問題,朕這裡有個想法,正要說給老大人聽。”
“大宣養活不了太多人口,南方徐元卻是缺人……”
“陛下,萬萬不可!”周太傅心頭一震,立即勸阻道:“百姓人口乃是國之根本,如何能輕易送出去!沒了青壯,田野怕要荒蕪無人耕種,軍隊又如何補充新兵!眼下大宣戰事頻頻,正是用人的時候!”
“老大人聽朕說完。”宣仁帝道:“老大人心中也清楚,我們大宣眼下的情況,分明就是人口多而土地少,許多人無所事事,存在著人力的極大浪費,偏又餓著肚子,活不下去。”
“如此,不如是送出去一些。只是送出那部分閒置人口,國內土地依舊能得到最充分的耕作,朕絕不會自毀根基,大肆遣送青壯。至於徵兵,走投無路餓肚子為一口糧活命而投軍之人,絕對比不得家人生存無慮,為建功立業保家衛國而投軍之人,老大人以為然否!”
人所求不同,表現自然不同。
周太傅道:“老臣只是覺得,陛下需要慎重行事。人口實在是國之基石,萬萬不能輕易捨棄的。”
“與其養不活讓他們成為大宣的負擔甚至白白餓死,倒不如給他們指一條活路也給大宣換回一份活路。”宣仁帝道:“徐元所求,乃是一家一戶之百姓,並非只要青壯。給出的代價是,一個人,無論男女老幼,白髮蒼蒼或是尚在襁褓,只要是一家一戶願意背井離鄉前往徐元,他們願意為一人支付十斤糧食。”
“這交易,不會對外道出。”
“徐元會派人過來宣講勸說,自願前往,絕不強迫。且徐元會注意低調行事,絕不會讓官府臉上難看。”
“也就是說,他們要的,只是窮苦的走投無路之人家,並不會帶走我大宣的財富。”
只有活不下去的,才會願意扶老攜幼背井離鄉,奢望能找到一條活路。這些人手中,能有什麼東西,都是一窮二白的赤貧之人。
周太傅仍然謹慎不肯鬆口。
宣仁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