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的嚴厲監管之下,他苦苦熬過了一個月,總算脫離了苦海。但是,“戒後不多久,老癮復發”,劉聖瞻再次墜入鴉片煙中,在茫茫孽海中醉生夢死。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煙毒對人體的危害(3)(圖)
總之,鴉片煙對吸食者的身心造成了嚴重的摧殘,民間歌謠有曰:“大煙是杆槍,不打自受傷。幾多英雄漢,困死在煙床”,很好地形容了大煙的危害。其實,鴉片煙還對吸食者的家庭、社會造成嚴重危害,在雲南德宏有這樣的說法,充分顯示大煙對家庭、社會的危害:“竹槍一支,打得妻離子散,未聞槍聲震地;銅燈半盞,燒盡田地房廊,不見煙火沖天。”由於家破人亡,進而流離失所,甚至鋌而走險,危害社會。關於吸食煙毒對社會造成的危害,下面有關章節詳述,茲不重複。
鴉片煙的危害已經令人怵目驚心了,而比鴉片毒性更強的嗎啡、海洛因對吸食者的危害更令人膽戰心驚毛骨悚然了。陶廣仁在《舊北京的菸害》一文中指出:“‘白麵’(即海洛因)之毒害甚於大煙,凡染上白麵癮,家業敗得快,人也死得快。吸食‘白麵’方法簡便,……一小包‘白麵’僅需一角錢,可吸好幾次,與大煙相比要便宜一些,因此一些吸大煙的人便改吸‘白麵’(按,吸食海洛因藥力更強,故常吸食鴉片的人為增加刺激,往往改吸食毒品)。‘白麵’吸後口中乾渴,想飲用清涼之物,但喝下汽水後立即犯癮,仍須再吸。如此反覆自然花費增加,故傾家蕩產和早亡喪命者大有人在。”
不久,又發明了體內注射毒品的方法,“即把‘白麵’用蒸溜水溶解成液體,用注射器注入體內,這種方法較吸要過癮,但對人體的毒害亦同時加大了。凡注入‘白麵水’的地方只能扎一次,再在原處扎針頭就扎不進去了。所以用不了多久遍體全是針眼,甚至連頭皮和手腳指甲縫都紮了,無處可扎後,便會因毒癮發作而致死。30年代著名京劇老生演員王文源……他的妹妹是個女票友,年20多歲,容貌非常美麗。她染上煙癮後,先吸後扎,後因毒癮加深,臥倒在(北京)地安門外白米斜街水窯衚衕的‘白麵房’中,不能自行回家。在她垂死前,流氓無賴給她一小包‘白麵’,即可同她睡一次。待其奄奄一息,高麗浪人便將她攆出門外,最後死於什剎海畔。”
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東北時,推行毒化中國的政策。在撫順千金寨礦區,開有多家嗎啡館,出售嗎啡和海洛因,造成了一大批吸毒者。“長期吸毒癮者,骨瘦如柴,弱不禁風,形同行屍走肉。他們一日不吃不喝尚可,但不扎不抽則萬萬不能。中毒越深,犯癮越頻,乃至無可救藥。這些人到後來,雖然熬過酷暑盛夏,卻熬不過數九隆冬。冬天腹中無食,身上無衣,毒癮又在大作,多是活活折磨致死。有的躺臥在屋簷房角下悄然死去,有的懷抱飯館門前的大鐵爐(借餘溫取暖),而至凍僵死掉。每到寒冬,凍死之路倒,橫躺豎臥,呲牙咧嘴。”。他們多是扎嗎啡、抽海洛因搞得一貧如洗,形消骨玄,而走上了死亡之路。
走私的泛濫(1)(圖)
18世紀60年代以後,英國在印度的殖民勢力得到了很大發展,逐步蠶食了孟加拉、馬德拉斯、孟買等富庶的印度土邦。這裡很適合罌粟的種植與生產,英國殖民統治者強迫當地農民大力種植鴉片,再由東印度公司收購、加工,製成特殊貨物運往中國。這就是東印度公司的鴉片貿易政策。這一政策的實質是三角貿易,即英國本土生產的毛紡織品等工業製成品,銷往印度,從印度購進印度生產的鴉片;然後將鴉片銷往中國,並從中國購買茶葉、生絲、土布等農產品。英國、印度和中國之間,形成了一個貿易的三角關係,英國商人透過這一三角貿易,牟取了鉅額利潤。這一三角貿易的關鍵,即聯絡環節,就是臭名昭著、遺害無窮的鴉片。
當時,在印度的鴉片業由兩部分,即孟加拉鴉片(又叫公班土)和馬爾瓦鴉片(又叫白皮土)組成。英屬東印度公司首先控制了孟加拉鴉片。乾隆三十八年(1773),東印度公司取得了英國國會的授權,成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機構。東印度公司即宣佈對孟加拉、比哈爾、奧理薩三個地區所生產的鴉片專賣。當地鴉片種植者只能按規定的價格將鴉片賣給東印度公司。之後,東印度公司進一步完善了專賣制度,1799年(嘉慶四年)東印度公司禁止任何人私種罌粟,種植罌粟的菸農必須與東印度公司簽訂合同,在公司指定的地點按規定的數量種植,再按規定的價格出售給東印度公司。同時,簽訂了合同的菸農,可以得到東印度公司提供的貸款;如果菸農違約,不種植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