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4 頁)
,一概過問,不僅定期審查吏治、司法的得失優劣,甚至連宮室的營選、武庫裡的儲存數目,他都要一一過問。史書說他“事無鉅細,鹹當留意”,其認真負責的精神,著實令人感動。
在對李世民的進諫方面,他也做得很突出,雖未能像魏徵那樣屢屢犯顏直諫,也能坦陳己意。其實,魏徵對他也是很佩服的,魏徵曾經說過,在事必躬親、言無不盡方面,自己不如房玄齡。
一次,唐太宗忽然問周圍的大臣說:“自古以來,草創開國的皇帝,把皇位傳給子孫,多出敗亂的原因何在呢?”房玄齡直言不諱地說:“那都是因為皇上寵愛子孫,而子孫生長深宮,自幼享慣富貴,不識人間情偽,不懂國家安危,不能磨練才幹的緣故。”
兩個開國宰相(5)
唐太宗也有過不少荒唐之舉,如對高麗發動戰爭,不僅給高麗人民帶來了災難,也給本國人民帶來了慘重的損失,在多年的戰爭中,僅戰馬一項,就損失了十之七八。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又要侵犯高麗,當時房玄齡已重病臥床,聽到這一訊息後,立即給太宗上書,並對兒子們說:“當今天下安定,各得其所,唯有東征高麗,必會成為國家的大患。我雖不久人世,但知而不言,也會銜恨入土,死不瞑目。”太宗覽表以後,十分感動地說:“此人危篤至此,尚能憂我國家,實在難得啊!”
房玄齡心地一片赤誠,為人胸懷寬廣,善於團結同僚,容易與人共事,並且注意發揮別人的長處。如經他推薦的杜如晦,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史書上稱他:“時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房玄齡就注意發揮他善於決斷的長處,每和太宗有所謀劃,都要等杜如晦前來定斷,用房玄齡的話來說,就是“非如晦莫能籌之”,而杜如晦的很多看法,往往與房玄齡不謀而合。“房謀杜斷”,相得益彰,他們兩人的密切工作,與勾心鬥角的官場習氣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成為流傳不絕的佳話。
房玄齡自幼就愛總結前朝滅亡的教訓,因而在任相職期間,他主持編撰了各類圖書,以及《晉書》以下至隋的六朝史的編寫。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房玄齡病危,太宗不斷派人看望,並親去探望,於房玄齡臨死前與他握手敘別。房玄齡死時,“太宗對之流涕”,足見君臣感情之深。
房玄齡能善始善終的原因有三:一是極早投奔李世民,歷史清楚,無查不清的問題;二是他至忠至勤,李世民確實離不開他;三是他雖有大權,但絕對構不成對李世民的威脅,多是辦理事務,為李世民提供諮詢,並無獨當一面的真正權力。有這三條,只要不是生於桀、紂之世,就能保全首級;若生逢明君,則可成就一番事業。
太平天子易做,太平宰相難當,概因伴君如伴虎也。但房玄齡穩穩地當了二十年的太平宰相,且身後哀榮無限,這也算是中國仕宦史上很少見的了。
七八百年以後,明朝的開國宰相李善長雖然開國前立功甚多,開國後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因他見事不明,終落得個被皇帝賜死的下場,與蕭何、張良、房玄齡、杜如晦和劉基相比,他是一位只能善始卻不能善終的開國宰相。
李善長,字百室,公元1314年生,鳳陽人。李善長出身於衣食無憂的小地主家庭,早年讀過一些書,雖不能說深通文墨,但卻懂得治亂之道。他為人很有心計,也很能幹,在地方上頗有威望。據記載,他從小就有雄心大志,想幹一番事業。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後,因作戰有勇有謀,被郭子興提升為身邊侍衛九夫長,後又把義女馬氏嫁給了他,從此,朱元璋聲威日振。
朱元璋很重視文人的作用,尤其對於同鄉故人,他更為注意。公元1354年,朱元璋率領自己建立起來的部隊進軍滁州,正路過李善長的家鄉,李善長慕名往投,朱元璋很熱情地收留了他。
李善長給朱元璋上的第一課是把朱元璋的一位同鄉抬出來作榜樣,要朱元璋成就一番大業。
李善長說,漢高祖劉邦家鄉與朱元璋的家鄉相去不遠,那位古代的同鄉起自布衣,與朱元璋的出身也極其相似,只因他能看清天下大勢,又豁達大度,能招納天下豪傑賢士,且能忍辱負重,所以最後推翻了暴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並鼓勵朱元璋以劉邦為榜樣,代元朝而立。朱元璋此時尚無明確志向,經李善長一講,他的眼前豁然開朗,從此,朱元璋樹立了當皇帝的信念,李善長也因此得到了極大的信任。李善長在朱元璋的幕府裡做記室長,可謂百事煩擾,但他總是事必躬親,盡心盡力,忠謹之至。郭子興雖把義女嫁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