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來,印尼“對我們而言可能比越南更為重要”。當時美國正大幅度強化在越南的軍事行動。美國政府的一份備忘錄則指出:“印尼問題關係到一億人口、龐大的潛在資源,以及戰略位置重要的群島鏈。”
美國在印尼與越南的當務之急殊途同歸。這就是不讓獨立的民族主義政權站穩腳跟,因為它會威脅西方的利益,而且這會使得其他地區也起而效尤。
蘇加諾總統在經濟方面的考慮顯然與西方的想法格格不入。 1964年,幾家英國企業在印尼的分公司被雅加達當局收歸國有。當蘇哈托坐上總統寶座後,英國外相曾對一名印尼陸軍將領表示:“我們很高興貴國政府已經決定,讓印尼的英國企業物歸原主。”
1965年印尼10月###發生的前一年,美國駐馬來西亞大使致電美國政府表示:“我們在印尼的困難主要來自於印尼政府的策略。他們刻意要將美國與英國的勢力排擠出東南亞。”鮑爾也在1965年3月說:“我們與印尼的關係即將破裂。不僅美國商人經營的橡膠工廠遭到接管,美國的石油公司也危在旦夕。”
一份上呈美國總統約翰遜的報告指出:“印尼政府主導基本工業、公用事業、國內運輸與通訊等,民營企業有可能因此而消失。所有外資企業也必須簽訂某種產品與利潤分享協議。”
整體而言,“印尼當局已經明確表示,其經濟發展要追求‘立自主’,擺脫外國,尤其是西方國家的影響。”
這是一項嚴重的威脅,必須予以消除。第三世界的發展一定要完全由西方國家來控制和操縱,絕不能夠自己當家做主,這也正是美國與英國外交政策的本質。解密檔案對此不時透露端倪。
美英宣傳體系經常以冷戰為由,替英國政府和美國政府這種可怕政策尋找藉口。就印尼問題而言,主要的威脅來自本土的民族主義。英國政府十分擔心“共產黨與極端民族主義死灰復燃”。一份美國政府的備忘錄推測印尼共產黨未來的外交政策:“可能會效法蘇加諾,強調印尼的國家利益高於北京、莫斯科或者廣義的國際共產主義。”
真正的危險在於印尼可能會從此一帆風順。美國對許多國家的政策都隱含著這種恐懼。柯爾克與諾姆?喬姆斯基對此論甚詳。 1965年9月1日的“國家情報特別評估報告”認為,印尼共產黨積極“動員並團結印尼全國……這些行動一旦成功,印尼勢將成為低度開發國家的典範。讓共產主義再下一城,西方的形象將遭到嚴重打擊”。印尼的關鍵在於沒有耕地的貧苦農民(他們佔了印尼貧民的絕大部分)以及廣義的土地改革。後者是鄉村與小型城鎮最重要的政治議題。英國與美國都認為,印尼共產黨是無耕地農民與貧民的代言人。
印尼獨立自主的威脅(2)
英國政府一直積極與蘇哈托建立良好關係, 30年來始終如此。當大屠殺開始一年之後,英國外交部就指出:“我們一定要向印尼當局表示,我們期望兩國關係迅速恢復正常。”倫敦當局熱衷於與印尼建立“正常經貿關係”並提供協助,而且對新政權表達“善意與信心”。英國政府官員與印尼新任外交部長亞當?馬立克舉行了會談,討論“我們期望兩國之間發展出的新關係”。外交部一份內閣會議簡報認為,英國“應盡其所能地與印尼重修舊好,幫助它重返在國際社會中應有的地位”。
就我所看到的,這些檔案完全沒有談到與印尼新政權打交道的道德問題,曾經發生過的大屠殺似乎根本無足輕重。
英國外相史德華在自傳中回憶,大屠殺發生一年之後,他訪問了印尼,“與印尼外長馬立克相談甚歡、取得諒解”。他還形容對方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顯然致力於確保國家的和平穩定”。蘇哈托政權雖然“像蘇加諾政權一樣嚴酷殘暴,但是沒有侵略性”。 1977年印尼蹂躪了東帝汶,馬立克是雅加達當局的頭號辯護人。據報道,當年他曾說過:“東帝汶戰爭可能死了五萬人到八萬人。但這是戰爭,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西方的顧問、。助加上資本幫助印尼經濟進行改頭換面。雖然仍殘留了一些民族主義的走向,但這一做法卻為西方投資者帶來了大量機會與豐厚利潤。蘇哈托總統日趨腐敗的專制政權,完全控制了國內經濟。日本與美國透過大企業集團與跨國銀行,以援助作為工具,改寫了印尼經濟的基本規則,讓外國投資者享有競爭的優勢,並使西方企業大舉進駐印尼。
20世紀70年代中期,英國企業總會的一份報告認為,印尼“對外國投資者而言可謂潛力無窮”。英國媒體報道則形容印尼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