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6
廣西 7
雲南 1 8
山東 1 9
江蘇 10
湖北 11
福建 12
遼寧 13
廣東 14
黑龍江 15
河北 16
江西 17
陝西 18
吉林 19
浙江 20
山西 21
合計
三年自然災害的說法,政府最初稱之為三年困難時期。後來為了詮釋饑荒的原因而改成三年自然災害。說是“自然災害”,很長時間以來沒有看到當年相關的氣象資料報告只見過零碎的有關地區乾旱或大水的報道。而大部分資料中顯示出全國20餘個省份1959年是豐產年但未豐收。許多豐產待收的莊稼,因為沒有勞動力而使眼見到手的糧食爛在地裡。饑荒最為嚴重的四川省在三年期間更是風調雨順。卻飢餓而死了一千餘萬人。……從我國的國情可以分析——中國大陸有大約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南北跨越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等幾個氣候帶,自然條件多樣化,正常情況下自然災害只可能是區域性性、暫時性的;發生連續三年的、全國性災害的可能性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2000多年曆史中從未發生過。據一些學者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氣象日誌研究後指出:氣候最惡劣的是1954年而非三年困難時期。1954年的糧食產量依然維持較高水平。人為的原因只有曾經在日本侵華而導致的多年抗日戰爭時才出現了全國性的經濟困難。……顯然,“自然災害”是一種出於政治的、科學技術的需要而無可奈何的、非常侷限地說辭。歷史發展到了今天,應當指出:這是極左思潮派們不肯承認自己對國家管理的過錯或無能,故意編織極不負責任的理由。
筆者和大多數人根據相關資料認為:三年災害的原因有三條,即:一、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大鍊鋼鐵、吃大食堂形成的浮誇風、共產風、一平二調風、強迫命令風、瞎指揮風盛行,從而打亂了計劃經濟的正常執行。極左思潮指揮全國經濟建設運轉,使發展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失控;糧食豐產但未豐收;可是國家的徵購糧任務卻在逐年增加,最高居然達到了糧食總產量的45%,在餓死人最多的1959年,全國糧食儲備是343億斤,足夠城鄉居民一年所需,可是卻沒有用來賑災依然繼續加大從老百姓口中奪糧。“1961年,聯合國糧食計劃署曾提出給中國糧食援助,但經查卻驚訝發現:每年餓死上千萬人的中國,竟然是糧食出口大國!”“發生大饑饉的三年間,為了增加黃金儲備,我們的糧食出口量卻連創歷史新高——1958年出口千噸;1959年達到千噸;1960年是千噸;1961年更是達到千噸。”因此劉少奇主席在7000人大會上報告時說:“關於目前的國內形勢,實事求是地說,我們在經濟方面是有相當大的困難的。我們應該承認這一點。當前的困難表現在:人民吃的糧食不夠,副食品不夠,肉、油等東西不夠,穿的也不夠,布太少了;用的也不那麼夠,就是說,人民的吃、穿、用都不足。為什麼不足?這是因為1959年、1960年、1961年這三年,我們的農業不是增產,而是減產了。減產的數量不是很小,而是相當大。工業生產在1961年也減產了,據統計,減產了40%,或者還多一點。1962年的工業生產也難於上升。這就是說,,去年和今年的工業生產都是減產的。由於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都是減產,所以各方面的需要都感到不夠。這種形勢,對於許多同志來說,是出乎意料的。兩三年以前,我們原來以為,在農業和工業方面,這幾年都會有大躍進。在過去幾年中,的確有一段時間是大躍進的。可是,現在不僅沒有進,反而倒退了許多,出現了一個大的馬鞍形。這種情況是不是應該承認呢?我想,要實事求是,應該承認事實就是這樣。……這種困難的形勢是怎樣出現的呢?為什麼沒有增產,吃、穿、用沒有增加,而且減少了呢?原因在哪裡?原因不外乎兩條:一條是天災。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使我們的工業和農業減產了。還有一條,就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