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城市就業及人口過剩問題(8) 消極的動機:解決城市就業及人口過剩問題(9)
第四章 管家們與意識形態領袖:前奏(1955…1966)與插曲:文化大革命(1966…1968)
文化革命前的下鄉運動本不是我們研究的主要課題。然而,有必要了解個大概,為的是能夠明白1968年發起運動。事實上,在那個期間,下鄉運動大部分的主旋律已經草擬定下,而某些機構也已經成立,稍後才又開始運作。
低調的開端(1) 低調的開端(2) 低調的開端(3) 大躍進失敗後的加速進行(1) 大躍進失敗後的加速進行(2) 制度化及長期計劃化(1) 制度化及長期計劃化(2) 矛盾及保留態度(1) 矛盾及保留態度(2) 文化革命:下鄉中斷與自發回城潮
第五章 大規模的群眾運動:1968…1976
1968年劉少奇和鄧小平被清除了。周恩來政治上勉強站穩了,不過明顯地排在毛澤東的後面,而毛得到林彪領導的軍隊的支援。因此,偉大舵手成了活菩薩,靠著發表最高指示控制國家。
紅衛兵成了知青(1) 紅衛兵成了知青(2) 紅衛兵成了知青(3) 聲勢浩大的動員(1) 聲勢浩大的動員(2) 下鄉的和留城的(1) 下鄉的和留城的(2) 狂熱代替組織 (1) 狂熱代替組織 (2) 大潮中的低潮:1970…1972 (1) 大潮中的低潮:1970…1972 (2) 大潮中的低潮:1970…1972 (3) 大潮中的低潮:1970…1972 (4) 運動的重整及重新啟動:1973…1976(1) 運動的重整及重新啟動:1973…1976(2) 運動的重整及重新啟動:1973…1976(3) 從浪漫到現實:株州模式的推廣及生活條件的改善(1) 從浪漫到現實:株州模式的推廣及生活條件的改善(2) 從浪漫到現實:株州模式的推廣及生活條件的改善(3) 從浪漫到現實:株州模式的推廣及生活條件的改善(4) 從浪漫到現實:株州模式的推廣及生活條件的改善(5) 上山下鄉和“兩條路線鬥爭”:從交白卷到批判走後門(1) 上山下鄉和“兩條路線鬥爭”:從交白卷到批判走後門(2) 上山下鄉和“兩條路線鬥爭”:從交白卷到批判走後門(3) 上山下鄉和“兩條路線鬥爭”:從交白卷到批判走後門(4) 紮根農村的樣板(1) 紮根農村的樣板(2) 紮根農村的樣板(3) 紮根農村的樣板(4) 知青在政治接班鬥爭中的作用 (1) 知青在政治接班鬥爭中的作用 (2) 知青在政治接班鬥爭中的作用 (3) 毛澤東最後一道有關“指示”(1) 毛澤東最後一道有關“指示”(2)
第六章 末日的必然來臨(1977…1980)
下鄉運動與毛的關係是如此密切,簡直融為一體了,所以他這頭嚥氣,那頭就傳言該運動即將告終。偉大舵手去世後一個月,為他的政策搖旗吶喊的死硬派“四人幫”倒臺了,這就令人想到新的領導一定會放棄一項如下鄉運動那樣不得人心的措施。然而,那可不是新上臺的頭號人物華國鋒的意圖,華是毛臨死前用兩句話指定了的接班人:“你辦事,我放心”。
1977:華國鋒無能為力的繼承願望(1) 1977:華國鋒無能為力的繼承願望(2) 1977:華國鋒無能為力的繼承願望(3) 1978:從猶豫不定到有限的再確定(1) 1978:從猶豫不定到有限的再確定(2) 1978:從猶豫不定到有限的再確定(3) 1978:從猶豫不定到有限的再確定(4) 1978:從猶豫不定到有限的再確定(5) 1978:從猶豫不定到有限的再確定(6) 1978:從猶豫不定到有限的再確定(7) 1978年底至1979年底:群眾的抵制與政府的堅持(1) 1978年底至1979年底:群眾的抵制與政府的堅持(2) 1978年底至1979年底:群眾的抵制與政府的堅持(3) 西雙版納大罷工及“回城風” (1) 西雙版納大罷工及“回城風” (2) 西雙版納大罷工及“回城風” (3) 上海等地的緊張局勢及衝突爆發(1) 上海等地的緊張局勢及衝突爆發(2) 上海等地的緊張局勢及衝突爆發(3) 上海等地的緊張局勢及衝突爆發(4) 1979年當政者的戰略方針(1) 1979年當政者的戰略方針(2) 1979年當政者的戰略方針(3) 為應付各種社會抵制而採取的政治行政及公安戰略措施(1) 為應付各種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