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2/4 頁)
兩河地區,等到兩河既定,慢慢地準備打過黃河,到時候攻取東京也不晚。現在如果放棄兩河地區,先去攻東京,如果攻打不下,我們就進退失據了。”
宗望聽了他的建議,默不作聲,因為他以前在東京城下吃過虧,覺得攻佔東京不是很有把握。宗翰聽了這話,勃然大怒,不顧完顏希尹是自己死黨的面子,摘下貂皮帽子扔在了地下,憤然地說:“東京是宋朝的根本,我覺得不得到東京,兩河地區雖然得到了也不能固守。如果我們得到了東京,兩河地區也就不取而自下。以前打到了東京城下而沒有攻陷,那是因為我不在前線指揮作戰。現在我去攻打東京,肯定是馬到成功!”說到此處,宗翰伸出右手,意氣風發地說:“我現在如果攻取東京,就好比是探囊取物,回一回頭就成功了。”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宗翰對於宗望上一次已經到達東京城下而沒有攻佔,採取了很不屑的態度,並且宗翰堅持一定要攻下東京。宗望聽了以後,覺得宗翰說得也很有道理,並且自己這位遠房大哥在軍事上確實是比自己要強一些,並沒有計較宗翰帶刺兒的話,當即對宗翰的主張表示贊成。
另外一位後來聲名遠播的人物完顏宗弼,是金太祖阿骨打的第四個兒子,就是後來在《說岳全傳》中大名鼎鼎的四太子金兀朮,當時在宗望大軍中為大將,也隨聲附和宗翰的主張。諸位將領見到三位主將的意見是一致的,誰也不好再說什麼。於是,金軍將領一致同意宗翰所提出的滅宋方案。
完顏希尹的策略看起來較為穩妥,但有可能貽誤戰機,先把兩河地區沒有佔領的城市派兵佔領,不去攻打東京,會使宋朝有時間和機會重整黃河防線。如果這樣,金軍就不能輕易地過黃河,即使過了黃河,可能也會面臨東京城內有準備的城市防禦戰,就會出現第一次進攻東京的不利局面。
宗翰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指揮者,清晰地判斷出戰爭態勢,準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打防守空虛的東京,然後再收拾已成驚弓之鳥的河北各市,必然不會遇到很激烈的抵抗。後來局勢的發展也證實了宗翰策略的正確。
平定軍會議之後,宗翰和宗望率領東西兩路大軍向宋朝發起了更大規模的攻勢。宋欽宗和宗望在靖康元年二月議和以後,雖然對於割讓了河北三地非常後悔,密令三地軍民死守待援,但是他卻不認真做好進一步迎擊金軍的準備。因為派遣李綱組織指揮第三次入援太原失敗,就罷免了抗戰派首領李綱的職務,各地的勤王之師也全部遣還原地。
可笑的是,宋欽宗對形勢的估計過於樂觀,竟然在三月份派李綱從南方把宋徽宗接回了京城。宋徽宗也是一個糊塗蟲,可能是考慮回來後有機會重回皇帝寶座,也就順水推舟地回來了,宋朝君臣又開始了文恬武嬉的浪漫生活。
金軍從東京城下退兵以後,宋欽宗任命种師道為河北河東宣撫使。老將种師道以社稷安危為重,不顧年邁體弱走馬上任。行前,他上書欽宗,請朝廷調遣關中、河北、河東各路兵馬,集結優勢兵力沿著滄(今河北滄州)、衛(今河南濮陽)、孟(今河南孟州)、滑(今河南偃師)一線設防,以防金兵再次入侵。可是,滿朝大臣也和欽宗的想法一樣,都以為金兵已退,何必再興師動眾,所以欽宗又未採納這條建議。
金兵這一次開始大規模進攻以後,老將种師道預料到這一次京城難以支撐,一方面傳檄各地將領趕快率兵勤王,一方面給宋欽宗上書請求暫時遷都長安,把金國的兵鋒躲過去再從長計議。
老將种師道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各地的勤王兵馬不能很快到達,京城附近沒有多少軍隊,東京城已經不能像上次一樣組織有效的防禦,遷都長安打持久抗戰,確實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20世紀日本鬼子打進中國來的時候,國民政府在南京失陷前宣佈重慶為陪都,把國民政府遷移過去,就是向全國人民表明要進行持久抗戰。
但是,种師道的建議非但沒有勸動宋欽宗,幾個酸臭文人鼓譟种師道膽小怯戰,宋欽宗也覺得种師道已經老邁年高不中用了,就把他召回京城,任命範訥為河北河東宣撫使。
种師道回到京城的路上,看到沿途根本沒有做好抵抗金軍的準備,內心裡憂憤不已,再加上在三個月中連續失去了兩位同生死共患難的兄弟,回到京城不久就受了風寒,身染重病。靖康元年十月二十九日,老將軍種師道去世了,享年76歲。
小帥有云:雖然小帥對老將軍的去世扼腕嘆息,但是想想老人即使活著也要被那幫混蛋君臣給活活氣死,倒反而覺得種老將軍病逝比氣死要強得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