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的苦頭並沒有少吃。剛剛來到王家莊的那會兒,混世魔王可以說是下了血本。那哪裡叫幹活,簡直就是拼性命。為什麼呢?就是為了落得一個“表現”。知青們對“表現”這個東西是有標準的,那就是看誰更不要命,看誰拿自己的身子骨更不當東西。誰敢作踐它,敢把它往死裡整,誰才算有了“表現”。那陣子混世魔王吃苦頭吃大了。有一句口號是怎麼說的?“要問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要問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老前輩”,還有“兩萬五”,它們是一個標誌,一個尺度,一個永遠也沒有極限的極限。這個極限不是空的,有詩為證:“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什麼叫不怕犧牲?人只有活著才能夠不怕犧牲。反過來說,只要你還有一口氣,你就不能叫不怕犧牲,你都有努力和提高的餘地。混世魔王的“不怕犧牲”可以用慘烈去形容,兩年多一點,他的胃就壞了,而關節也壞了。
混世魔王這樣賣命,這樣出風頭,卻沒有瞞得過吳蔓玲。有一點吳蔓玲看得還是很準的,混世魔王這樣積極,動機就不健康,隱藏了許多致命的問題。作為一個小店員的後代,混世魔王的身上具有濃郁的投機心態,他真正迷戀的還是一錘子買賣。換句話說,他這樣過分地賣命,目的是為了早一點離開。這才是他與生俱來的真本性。他的積極是假的,他的熱情是假的,他的不要命也是假的。這些都只是一個表象,變相的投機才是真的。骨子裡還是貪婪,在最短時間內撈足本錢罷了。吳蔓玲在知青團支部的生活會上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這一點。吳蔓玲同時還指出,混世魔王在籃球上的動機同樣有問題,那不是為了鍛鍊身體,是出風頭!籃下都空了,你為什麼不立即投籃,而要等防守的隊員上來了你才出手?吳蔓玲的話說到了點子上。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當混世魔王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之後,他由最初的冒進一下子蛻化到後來的逃跑與消極。所謂的胃病,所謂的關節炎,都是藉口。“誰沒有胃病?誰沒有關節炎?”疾病在精神之外,在革命之外。說到底,疾病是可恥的,它是軟弱和無用的擋箭牌。懈怠和懶惰才是病。不良的動機是一個知識青年的不治之症。
到了1976年,王家莊的知青都走了,就剩下兩個人:吳蔓玲,混世魔王。這裡需要強調一下,同樣是留下了,在意義上是有高下的。混世魔王是走不掉,而吳蔓玲是不想走。不能混淆了。按理說,一男一女,年紀輕輕的,又是老鄉,理當格外地體恤才是。你幫幫我呀,我再幫幫你。然而,不,是面和心不和的。當然是混世魔王不是他孃的東西!而吳蔓玲一當上村支書,兩個人的關係急遽地惡化,烏雞眼了,居然發展到撞破了鼻子都不說話的地步。話也得說回來,小吳這個人沒什麼挑剔的,對誰都讓三分,可就是對這個知青老鄉寸土不讓。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平原》第九章(3)
要是細說起來,吳蔓玲當上了村支書,混世魔王雖說嫉妒,私下裡還是挺高興的。他看到了希望。混世魔王偷偷摸摸地給自己算過一筆賬:一,下一次再有什麼機會,吳蔓玲已經是村支書了,她是王家莊的核心力量,自然不能走,剩下來的,除了自己,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了;二,混世魔王前幾次沒走成,問題出在“群眾基礎”上,但是,那只是個漂亮的藉口,根子還在“支部”那兒。現在,吳蔓玲是支書了,再怎麼說,終究是“自己人”,順水的人情她一定會做的。所以,綜合起來看,混世魔王的形勢是利大於弊了,正朝著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機會說來就來,吳蔓玲當上支部書記不久,興化縣中堡公社的磚瓦廠招工了。混世魔王用書面的形式正式提出了請求,他要到公社的磚瓦廠去當工人。吳蔓玲攔住了,沒有簽字。不同意。吳蔓玲是一個爽直的人,沒有找任何藉口,一針見血,不同意。她在支部大會上說:“問題的關鍵是,混世魔王知不知道什麼叫磚頭?什麼叫瓦?一個人,連他自己都不想做一塊磚頭,都不想做一塊瓦,你還能指望他做什麼?”吳曼玲說,磚頭,還有瓦,說到底還是泥土,然而,不同於一般的泥土。磚頭和瓦是上規矩、成方圓的泥土,是經過烈火考驗的泥土。對混世魔王來說,他最需要的是從模子裡走一遭,從烈火中滾一遭。他最需要的不是變成磚瓦,是做好泥土。這是一個基礎。這一次的打擊對混世魔王來說是致命的。這就是說,他不僅沒有資格成為磚頭,成為瓦,他連做一塊泥土的資格都沒有具備。前面的努力算是白費了。混世魔王終於看清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他這一輩子是走不掉了。比較起“別人”來,被“自己人”踩在腳底下,那才是最糟糕的。什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