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2/4 頁)
現。所以,如果僅依據本宇宙膨脹例的“接近”理想狀態而質疑本例,那是相當偏頗的)。因為沒有外來影響,可以認為那純粹是在一個自由的空間裡發生的純粹自由的變化。因而無論如何改變,宇宙在變化過程中的每一刻的總體指標和它的初始狀態都沒有分別。猶如伽利略慣性實驗中的那個滑塊,以開始的速度運動,在運動過程中仍然以相似的速度執行。
就從屬於存在的整體指標而言,同樣也一個沒有變化。例如如果我們將幸福感作為整個存在的一個指標,那麼就會發現,在幸福感作為一種感覺出現之前,這個指標的值無疑可以看作是零。而在幸福感在存在的某些部分中真正出現後,它作為一個總體指標在數量上也並未發生變化。因為當幸福出現之後,同時就有等量的消極體驗出現,從總體上抵消了幸福感。在整個變化過程中,宇宙的物質、能量等總體指標可以認為並沒有什麼變化。即使宇宙大爆炸的假設也並未否定慣性的作用。在該假設中宇宙是來自一個質量無限大、體積無限小、能量無限多的點,而在隨後的膨脹過程中,初始的總體指標從沒有被證實有什麼總量上的變化。
而當我們把適用慣性的環境縮小,從整個存在到宇宙到一個星球,甚至直接縮小到一個人的範圍,慣性適用的條件仍然是具備的。例如可以認為地球作為一個整體,在其漫長而舒緩的執行中不受外界影響;而在一個人幾十年的生命歷程裡,偶爾的風浪在悠悠歲月裡迅速被磨滅以至最終可以忽略,日常生活仍然是波瀾不驚的。從整體上看,由於外界的影響比較小,並且可以根據類似慣性實驗中的假設將之排除在外,因而無論是一個星球還是一個人,作為存在這一整體中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它們就如同存在的各項整體指標一樣,可以被認為是體現了慣性的。
8.對全部意義學說的取消以及萬維律對《為什麼活著》及《人類的未來》的進一步詮釋
全部意義學說都可以在萬維律的框架下被取消。
各種物質或現象都本質一致,從屬於存在之流,並且在平行運動中始終如此的無可改變的運轉下去。並且由於對稱軸的無限,意義在物質或現象等存在物萬維的情況下喪失其特指的物件,全部的存在物在存在的範疇裡皆無任何差別、且沒有任何差別的被決定了。所謂意義其實是不存在的。
意義之所以存在無非是基於活著並且如何保持活著的狀態。根本不存在道德或者被賦予了道德含義的方向或者其他與意義相關聯的一切。觀念中存在的一切被賦予了某種意義從而擺脫其本原狀態的事物始終以其本原的形式存在著,而所謂意義則是完全觀念化的、臆造的,並且總體上也無法改變任何既有存在物,甚至從總體上講也無任何裨益可言。涉及道德、倫理等最寬泛的意義學說無所不在,然而又沒有必要存在。
因為初始的運動而始終運動的存在中的一切,將以相互平行的方式一直運動下去。涵蓋一切的存在中的所有存在物沒有任何的外來力量可以影響,唯一的因素是先天的,決定其當前狀態的唯一因素是其歷史狀態、是其始源狀態。
因而作為必然的不可自決的存在中的一切——包括人生和思想——都沒有選擇的餘地,也沒有變化的可能,更沒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它先天如此,並且在人類發達的腦力出現之前,它一直也合理如此。
存在的一切都從屬於存在並且始終如一,人性賦予存在物以意義之類只是表明了人類的視角,這樣的視角是偏頗的。全部的意義學說既不能反映存在(由於其涵蓋一切,用一切視角都無法窮其面目,因而是不可反映的),也不能主導存在中的存在物(想想是我們的觀念產生出我們的生活嗎?不是。是特定的生活對應了特定的觀念,而觀念與生活的平行發展使其事實上不能對生活有任何實質性的助益,因為既有的觀念只是既有的生活的平常一部分,因融入生活而不能超越或改變生活)。對人而言根本不存在真理,從存在物的角度而言也根本不需要真理。以科學為名義的人的認知既不能為人類創造總體幸福,也不能引導人類到達理想的彼岸。
一切從屬於意義學說的好(或壞)、價值(或無價值)、道德(或無道德)、意義(或無意義)之類都是如此。活著並非因為符合意義學說中的某一點。如果有活著的義務、孝道、責任之類的說法,那都是純粹的空話,是一個假象如何因為被眾人分享而變得無可置疑的典型例證,甚至是人群間彼此慰藉的表現。活著不需要這些。活著是存在物的一種特定狀態,是平行發展的一支,是慣性洪流中的一部分。活著就是活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