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4 頁)
時家裡貧困,不曾念過幾天書,他要造福鄉鄰,讓鄉鄰的孩子能有機會讀書。
1931年初夏,祠堂及附設藏書樓、學塾全部竣工,由於杜月笙祖上三代無從稽考,便做了一座總神主。為了把這座總神主從華格臬路杜公館護送到浦東高橋杜氏祠堂,杜氏門人朋友成立了一個龐大的領導機構:
總理三人:虞洽卿、黃金榮、王曉籟。
協理七人:張嘯林、金廷蓀、郭祖繩、蔡琴蓀、胡詠萊、兪葉封、李應生。
而文書處的八人,主任是前國史館副館長、袁世凱稱帝“籌安會”六君子中允稱首魁的楊度。副主任是江西議員、民初政壇要角湯漪。六位秘書除國民政府委員、辦公處秘書長陳群外,其他五位皆為滬上名流。由於這八位資望之高全國矚目,因此方有“杜公館八大秘書”之說。
開祠盛典之前,遍及全國18行省的各種賀禮,從天南地北四面八方飛來。而送禮之人,幾乎囊括了所有達官貴人、社會名流、富商巨賈,既有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實業部長孔祥熙、外交部長王正廷、軍政部長何應欽、監察院長於右任等“*”政要,又有前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前臨時執政段祺瑞、前國務總理顧維鈞等過氣高官顯貴,更有各省主席、地方護軍使一級的官員,其聲勢之顯赫,令人咋舌。
為了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客人,祠堂門前搭起一座五層高的富麗堂皇的綵樓,綵樓中央是戲臺,樓後是佳賓劇場,綵樓下是一片可容納數千人的廣場。
祠堂西面是一個碩大無朋的蓆棚,裡面擺開200多張就餐圓桌,以供開祠盛典三日之中客人吃流水席之用。
杜氏開祠盛典定為三日,第一日,先行奉主入祠儀式,即將杜氏總神主從華格臬路杜公館奉送到高橋杜氏祠堂;第二日正式舉行開祠典禮,即將杜氏總神主牌位送進神龕裡。此兩日的下午與夜裡以及第三日一整天,為南北名伶名票的平劇演出。
1931年6月9日,奉主入祠儀式開始舉行,從華格臬路杜公館開出的奉主入祠隊伍多達5000餘人,分別為儀仗、旗幟、臺閣、傘牌、中西樂隊;護送的軍警、商團、學生、童子軍;陪送的名流、貴客;踵賀的嘉賓、親友……隊伍連綿兩英里,從華格臬路到金利原始碼頭,足足走了兩個半時辰。圍觀的市民,更是人山人海,道路兩旁擠得水洩不通。
儀仗隊的第一部分為金髮碧眼的英國巡捕,一個個騎著*駿馬,排成整齊的佇列,為一面碩大無朋的*國旗作開路先鋒。
緊跟在國旗後面的,是舉著“杜”字大旗的隊伍,一連串三五十杆之多,旗之大令人咋舌,每一杆都要有三五人把住旗杆,兩三人拉住旗角,七八人左右護衛。
“杜”字大旗後面是法租界巡捕房的安南巡捕。在當時腳踏車還是很新奇的洋玩意兒,而近百名全副武裝的安南巡捕,則全部推著嶄新的腳踏車,四人一排,隨隊伍緩緩行進。
安南巡捕後面是中國巡捕,一個個頭戴鋼盔,腳踏長靴,邁著正步,挺胸疊肚前行。
由黃金榮辦的金榮小學學生組成的童子軍,穿一式的海軍中國童子軍制服,敲著洋鼓,扛著齊眉棍,負責護送錢業公會合送的旗傘牌亭。
春風得意好事連連(5)
接下來是護送政要匾額的隊伍,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頒的“孝思不匱”,淞滬衛戍司令熊式輝贈的“慎終追遠”,軍法總監何鍵贈的“輝光照國”,三面八人槓抬的巨型大匾,由淞滬警備司令部軍樂隊和一排荷槍實彈的步兵開路,由中央陸軍第五師樂隊,及一連步兵殿後護送。
第二部分是由公安局軍樂隊、保安隊員、鐵華學校童子軍護送的淞滬警備司令部張春甫副司令、上海市長張群、外交部長王正廷所贈的匾額。
第三部分是由吳淞要塞司令部的軍隊、靜安小學童子軍,護送監察院長於右任、司法院長王寵惠等人的贈匾。
最引人注目的是第四部分的軍閥專號,即由陸軍第五師軍樂隊開道,由閘北和南市保衛團、寧波旅滬小學童子軍護送的軍閥匾額,其中包括前北洋政府的兩位總統:徐世昌、曹錕;一位執政;段祺瑞,兩位大帥:吳佩孚、張宗昌;一位少帥:張學良。這些征戰十多年的北洋軍閥直(曹、吳)、皖(段)、奉(張學良)、直魯(張宗昌)各派各系的首腦人物全部到齊。幸虧他們送來的只是匾額,倘若這一幫人都來吃杜月笙的祠堂酒,說不定會在這裡拉開戰場。
第五部分,集中了中央各院部長首長、各省主席,以及“*”要人、法國官員的匾額。由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