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人奇怪,他誠心誠意地把他視為了解英國事務的最權威的專家。常常是裡賓特洛甫煽動起元首對那個澳爾濱1的仇恨,我毫不誇張地說,希特勒在我們的部隊開進波蘭之前,放棄與柏林的英國大使就但澤走廊的命運舉行談判並進行最後的嘗試,裡賓特洛甫是唯一應當承擔責任的人。
希特勒同樣也是受他的影響,在戰爭末期對所有與英國有關的事務都懷有一種病態的憎惡。
可是,1940年,義大利與德國簽署著名的鋼鐵條約(《德意同盟條約》)的時候,希特勒對我說:“我寧可與英國人簽訂同盟條約。從人種的觀點來看,他們比拉丁人更接近德國人民。”
隨著對英國敵意的增加,他再也沒有發表過上述看法。我好幾次直接聽到希特勒和赫威爾大使會見的訊息,赫威爾對英國的情況有著日積月累的經驗,努力使希特勒相信裡賓特洛甫對英國實施的外交政策是災難性的。這名外交部長既強硬又無理的態度傷害了英國人的感情,使他成了一個絕對不適合該位置的人。但是希特勒對這一切請求充耳不聞,總是一成不變地說:“我親愛的赫威爾,這些事情你是不會明白的。”
赫威爾不止一次地對我說,他把裡賓特洛甫當成一個病態的人,未老先衰。由於個人原因,他對與英國有關的一切都懷有盲目的仇恨。赫威爾確信,喜歡多管閒事的裡賓特洛甫太太對帝國的外交政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她在幕後指使,對丈夫產生了很壞的影響。不應該忘記的是,裡賓特洛甫出生卑微,而他的妻子卻非常富有。另外,從文化素質上來看,她明顯勝過他。裡賓特洛甫運氣特好,很快就習慣了奢華的生活。幾年下來,他的狂妄自大和愛好奢華變得讓人難以忍受。
第十一章 這場戰爭的悲劇在於;它是三個天才的男人在決鬥(2)
對於希特勒,裡賓特洛甫相信他的判斷是正確無誤的。可是,說到底,他很少有自己的想法,他沒有什麼創意,只知道執行元首的命令,執行命令的同時不忘誇張地演出一番。
希特勒聲稱自己在語速不快的情況下,可以用英語和法語交談,這一點我無法證實。他還跟我說:“我絕不強求自己講外語,因為在外交談判中,我的譯員在翻譯問題和回答的那段時間對我來說很寶貴。我可以用這段時間來思考,為我的回答找到一些能打動人的簡明語句。”
從1925年開始,希特勒在極度保密的情況下撰寫了一部對外政策的著作。沒有人知道那一大堆寫著密密麻麻的幾乎辨認不出的小字的稿子。他很少說到這部著作,只是在他憂心忡忡的時候,他才隱隱約約吐露自己正在寫的東西。1939年,戰爭爆發後不久,他當著我的面,狂妄自大地對赫斯說:“現在我所有的作品都泡湯了,我的書白寫了。”
我覺得,只有赫斯才知道希特勒在那部作品中闡述的個人看法,也只有那部稿件才能解釋他對英國的態度。
1944年年底,希特勒告訴我,他要向我口授一篇很長的文字,要我為後面的幾天做好準備,但他一直沒有實施這項計劃,我認為他是想向我口授政治遺囑。
在戰前,他曾對我說,同英國結盟是統治全球的最理想的方法,我覺得這是他的真實意圖。英國艦隊和德國陸軍被他視為足以重建世界、奠定新基礎的力量因素。
希特勒是英國殖民政策的一大崇拜者。我知道在1926年,他當著他最親密的追隨者說:“我希望大英帝國的王冠上的珍珠一顆也不掉,否則那將是人類的一大災難。”
在戰爭爆發前的那幾年,德國輿論對印度的獨立運動表示好感的時候,他說:“我不允許我的人民對甘地如此普遍地著迷。自由不是靠織布機得來的,而是靠大炮。”
希特勒倒是對日本充滿崇敬之情。國防軍總參謀部的將領們向來反對同該國親善的政策,認為德國與俄羅斯結盟才會有安全,但希特勒並沒有聽參謀部的意見。這也是他與布隆貝格失和的原因之一,後者只好消失,因為他與希特勒有許多分歧,固執地反對希特勒與日本結盟的政策。
希特勒完全明白,他的親日政策從人種的觀點看很是異乎尋常,有一天,他對我說:“有人指責我與日本勾結。他們到底想說明什麼?當然,他們與我們是不同的種族,他們是黃面板,眼睛上長著蒙古褶,但重要的是,他們與美國人對抗。就因為這個理由,他們對我們有用,我把他們當成討人喜歡的人。”但他內心裡對日本問題卻是非常謹慎的,當日本天皇的軍隊佔領新加坡的時候,裡賓特洛甫想透過報紙和電臺進行聲勢浩大的慶祝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