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於頻戰頻失,諸將誰也不敢違背帝命。煬帝還自以為天國大帝,以坦蕩待人,其實正中高麗計謀,被對方屢屢得手。
另一支公孫述統領的大軍為趕路,下令士兵棄糧輕裝前進,走到半路就沒糧食吃。又飢又寒之下,竟還能一日七勝。即恃驟勝,公孫述不聽勸告,東渡濟水,距平壤城三十里因山為營。但城堅池深,兵又無糧,又凍又餓,公孫述結陣退師,高麗軍自後追擊,諸軍皆潰,將士奔還。另一支來護兒統領的大軍聽見訊息也敗還。
渡過遼水作戰的三十萬人,回到遼東城時才二千七百人,損失軍械資儲鉅萬。第一次征戰高麗失敗。
大業九年四月,又羞又怒的隋煬帝又第二次親征高麗,敗軍之將宇文述等仍為統將率軍進擊平壤城。
出乎意料的是,大臣楊素的兒子楊玄感在國內造反。當時隋煬帝正圍攻遼東城,遣兵士剛剛做了一百多萬土袋,堆為魚梁大道,高與城平,命戰士登踏攻城,本來馬上就要攻克城池,恰值此時楊玄感反訊傳來,煬帝大驚,半夜忽然密令撤兵。隋軍營內軍資、器械攻具,積與山高,營壘、帳幕都按堵不動,回撤的隋軍兵士不知退兵原因,驚疑恐懼,一路跑散了許多。
高麗兵察覺到隋軍撤走,但都不敢追擊,直到轉天天亮才漸漸出城偵探虛實,看見那麼多軍械、物資,又驚又怕又慌,都想不到高興。
公孫述、來護兒等人打高麗沒能施展才能,對付楊玄感倒很在行,連戰連捷,在董杜原一舉擊敗楊玄感,玄感自殺。楊玄感之所以失敗,主要因為私心太重,妄圖稱帝,所謂“好反而不欲勝”,最終被眾將所敗。
煬帝恨恨不平地說:“玄感一呼而從者十萬,可見天下人多了不好,人多就會相聚為盜,殺人不盡,無以懲後。”大臣希旨,僅殺與玄感有牽連的人就達三萬之多。凡是在楊玄感開倉發米時領過米的洛陽居民,全都被活埋在城南。
大業十年(公元614年)二月,隋煬帝又下詔徵發天下兵,百道俱進,第三次伐高麗。
三月,煬帝親至涿郡。此次征伐,一路上士卒相繼逃亡,軍隊越走越少。七月,煬帝車駕至懷遠鎮。當時天下已經大亂,所調徵的軍隊許多都失期不至,一是因為半路逃亡,二是因為路中為義軍所阻,有的就地和當地人就一起造反了。
高麗經過幾次大戰,國內也困弊不堪,就遣使請降,把上次戰爭中因和楊玄感關係好而叛逃至平壤的大臣斛斯政捆縛送回隋軍。
有了這麼一個大臺階,煬帝大悅,詔示已經逼近平壤的大將來護兒還師。來護兒對軍士們說:“大軍三次伐遼,都未能勝利,現在高麗窮困,肯定能一舉攻滅,否則勞而無功,我們作軍人的多麼羞恥啊。”其長史崔君肅不敢違詔進戰,嚇唬眾將說違詔就要得罪於皇帝。眾將不從,來護兒惶恐之下只能無勝班師。
可笑的是,隋煬帝從懷遠鎮“大捷”班師,邯鄲“賊師”楊公卿率八千人抄掠皇帝禁衛後軍,掠得上好御衛四十二匹,揚長而去。由此可見,煬帝這時候已經已經大失聲威人望。
大業十一年八月,隋煬帝又巡幸北塞。當時啟民可汗已死,其子始畢可汗完全沒有恭敬的樣子,因怒隋朝封其弟為南面可汗,就發兵數十萬把隋煬帝圍在雁門。雁門有城四十一,突厥已攻克三十九,最後僅剩兩城不下,飛矢入城,射及御座,楊廣嚇得抱著兒子趙王楊杲大哭,眼睛都哭腫了。於是下詔天下,高官厚賞,募兵勤王,當時年僅十六的李世民也在勤王軍中,一舉成名。
由於隋軍各路兵至,始畢可汗解圍而去。苦守雁門的一萬七千將士只有一千五百人得到虛勳封賞,勤王人馬什麼賞賜都沒有。
接著,煬帝怪高麗王沒有如約來朝,又議伐高麗。將士、民眾無不怨憤。
由於楊玄感造反時已經焚燬所有龍舟水殿,至此楊廣又下詔令江者重新制造幾千艘大小船隻,形制比先前更宏麗更精製。
江都變起 死於匹夫——隋煬帝的最後歲月
大業十二年,隋煬帝不顧臣下反對,在國家即將土崩之時,再次遊幸江都。夜間,躺在樓船之內,隋煬帝隱隱約約聽見外面有歌聲:
“我兒徵遼東,餓死青山下。今我挽龍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飢,路糧無些小。前去三十程,此身安可保。寒骨枕荒沙,幽魂泣菸草。悲損門內妻,望斷吾家老。安得義男兒,爛此無主屍。引起孤魂回,負其白骨歸。”
隋煬帝驚起,派人查詢唱歌的人,根本找不到人。“帝頗彷徨,至通夕不寐。”'手機電子書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