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壞訊息一個接一個傳來,夏允彝反而變得愈加平靜,他決定要自殺殉國。鄉人勸他可以趁亂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納兵馬,再圖恢復。夏允彝考慮再三,沒有同意,怕舉事再敗以至於蒙羞萬世。松江清軍主將早聞夏允彝大名,表示只要他出山,一定給大官作。清將還表示,即使夏先生不願新朝為官,出來見一面也行。夏允彝以“貞婦”自比,明白無誤表達了自己不事二朝的決心。
他給好友陳子龍等人寫信交待後事,然後平靜與家人言別,並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倖存錄》交予獨子夏完淳手中,叮囑他毀家餉軍,精忠報國,代父完成恢復明朝的志願。然後,夏學士投松江塘自殺。《明史》上講他“自投深淵以死”,實乃誤記。夏允彝自殺時,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肅穆哀慟地立於水濱觀視。松塘水淺,只達夏允彝腰身以上,這位大才子生生埋頭於水中,嗆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溼,生殉了他的大明朝。
彼情彼景,身為兒子的夏完淳肝膽欲裂,目睹父親剛烈死狀,他也更加堅定了必死報國之心。
至於陳子龍,他與夏允彝乃同年進士,也是當時鼎鼎大名的文學家。本來,陳子龍想與夏允彝同死,但夏允彝以母妻託付於他,他本人又有九十老祖母需要贍養,故而忍死待變,割發為僧隱於鄉間。明宗室魯王監國時,陳子龍暗中接受魯王的任命,與夏完淳一起策動清朝的松江提督吳勝兆反清。然而天不祚明,兵變失敗,不僅吳勝兆被殺,陳子龍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陳子龍終於作出了與其摯友夏允彝一樣的人生選擇:跳水自殺殉國。
四海狼煙美少年(2)
生父尊師,這兩位忠烈楷模,在少年夏完淳淚水模糊的目光中,逐漸幻化為千古仁人志士的終極典型。
黃花白草英雄路
——夏完淳不屈殉節
夏完淳,字存古,號小隱。是夏允彝的妾生子,也是他惟一的兒子。這位英雄天分極高,小時就是個神童,五歲即熟諳儒家典籍,七歲能文,八歲能詩,九歲即印刻文集《代乳集》行世。
觀夏完淳十三歲之前的作品,柔媚秀麗,清婉韻致,仍不脫晚明文人流俗:
秋色到空閏,夜掃梧桐葉。誰料同心結不成,翻就相思結。
十二玉闌干,風動燈明滅。立盡黃昏淚兒行,一片鴉啼月。
(《卜運算元·斷腸》)
幾陣杜鵑啼,卻在那,杏花深處。小禽兒,喚得人歸去,喚不得愁歸去。
離別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飛絮。恨柳絲,系得離愁信,系不得離人住。
(《尋芳草·別恨》)
明朝滅亡後,親歷戎旅,又目睹父親的自殺殉國,悲慟欲絕的夏完淳上書當時在紹興的魯王政權,要求予父親以贈諡。魯王愛惜夏完淳如此年輕又如此對大明忠心,立授他“中書舍人”一職,贈夏允彝“右春坊右中允”,諡“文忠”。這一切,均極大鼓舞了身在江南的夏完淳抗清復明的勃勃鬥志。
不久,聽聞太湖一帶活躍著吳易領導的“白頭軍”(這支隊伍的兵士皆以白布纏頭作標誌,以此為明朝“戴孝”),夏完淳喜出望外,連忙與老師陳子龍一起攜家中所有金銀奔赴軍中,並充任吳易的參軍。
吳易,字日生,進士出身,吳江人,曾為復社的活躍分子,能詩善文,又喜讀兵。北京陷於李自成的時候,他正作為候補官員在京內,幸虧有大德知一禪師相助,吳易有幸從東便門逃出。後來,由史可法推薦,吳易在福王政權中有了一個“職方主事”(類似軍政委)的官職。他離開揚州外出籌集糧餉時,揚州陷於清軍之手。清軍又很快佔領了吳易的老家吳江。縣丞朱國佐降清,並斬殺了痛罵他賣國的學生吳鑑。吳易聞之大怒,率數人突入縣衙,活捉朱國佐,在吳鑑靈前殺掉了這個敗類後,宣佈反清。興兵之初,吳易的“白頭軍”發展迅速,不少昔日當地的水賊頭目如“赤腳張三”等人紛紛入夥,在民族矛盾上升到社會最主要矛盾的關頭,這些人由“賊”而變成“官軍”,在遼闊的太湖水面上給予清軍沉重打擊。“白頭軍”最漂亮的一仗是“分湖大捷”,殺敵三千多,斬清中下級軍官二十多名,獲戰船五百餘艘。當然,這種暫時的勝利,主要原因也在於當時清軍沒有有效組織起過硬的水軍,水戰外行,故而使得“白頭軍”大逞神威。
勝訊傳出,南明的隆武政權和魯王朝廷均派人攜帶“詔書”而來,對吳易加官晉爵,視為中興大將。飄飄然之餘,吳易與“白頭軍”將領們開始輕敵。許多水賊出身的將卒本性畢露,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