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往下一看黑黝黝的,不過不知道是不是他們運氣好,這口竟然是一口甜水井,水清冽甘甜還異常純淨。井口是用青石搭建的,青石算是他們這裡的特色,石紋漂亮,根本不需要任何修飾就很好。
院子有一圈迴廊,連結正房廂房,迴廊和院子間又一圈水漏,整座院子都有這樣的下水裝置,上面青石板有一條條縫隙,用來漏水用,這樣下雨後可以讓雨水快速流淌出去,廚房用水生活用水也可以從這裡流出去,出口在院壩下方靠東的地方,水流可以直接排到月亮湖裡,當初準備的時候瑾娘也想過流到月亮湖裡是不是不好,不過想了想,現在用水根本沒有汙染,根本就沒有化學藥劑,就算洗衣服,也使用的草木灰,或者皂角,都是天然的,根本不存在汙染的問題,而且下面的月亮湖是活水,本身進化能力也是挺強的。在條件簡陋的情況下,這已經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了。
正房是楊震海和瑾孃的居所,裡面還是空蕩蕩的,木做隔斷都弄好了,這個年代蓋房使用糯米或者大黃米加石灰,他們這裡使用的是糯米漿和石灰漿混合作為粘合劑,效果相當於現代的十號水泥,這東西千百年都不腐的,在屋子裡也刷上一層石灰的,色澤白亮。
東邊貼牆掛冰裂紋架子,中間留有橢圓形的空地,楊震海看到瑾娘做的雙面屏風很是漂亮,就讓她再繡了一個更大一點的,帖在牆上,大方又漂亮,現在架子已經放好了,就等她繡好按上。
靠南窗底是坐炕,炕罩也是安好了的,什麼都沒放空蕩蕩的。西屋準備做起居室,西邊兩個耳房,有一鋪大炕做冬天臥室。東邊一個耳房做洗浴入廁用。
東廂房,作為家裡飯廳,接待客人使用,南邊的耳房跟東邊兩間屋子作為廚房。以後跟人接觸少不了要有親戚串門,就像英子總是跟瑾娘一起作秀活一樣,就可以在這邊招待。
而東廂房,有一處瑾娘提議建造的,就是靠東牆的一座大壁爐。裡面是青石搭建,外面用木作裝飾,高八十厘米,邊上用銅製的架子隔開,外面西側還有一個貼合的專門用來裝木塊的銅筐帶著纏枝花式樣,看著別緻又實用。這裡冬天冷,睡覺在炕上不冷,白天屋子卻有些涼,總是巴不得在炕上一直不下來,這樣瑾娘就想到了壁爐,一方面好烤火,另一方面瑾娘想著冬天的時候在壁爐裡烤紅薯,那肯定美極了。西邊是一鋪大炕,冬天做活或者來親戚臨時居住,招待客人。
西廂房,是留給以後孩子的,現在並未規劃。
東院是兩進的院子,前面較大,建築是倒u型的,三正四耳跟兩側廂房連著,兩邊各五間廂房,東邊五間是做糧倉用,西邊靠南兩間是廚房,東院不開門,另外三間留做以後用,正房前後開門,可通後邊院子,暫時也沒有決定做什麼,楊震海決定給兒子留著,瑾娘倒是覺著將來孩子結婚也不一定住在一起現在還早著呢。
倒坐房那邊從東起,是牛馬棚,羊圈,雞鴨舍,飼料房,空屋,柴房。那空著的屋子,瑾娘想著以後可能養兔子。幾間屋子都挺大的,足夠用了。東面開了角門,為了馬車出入,每日雞鴨也要放出去,不過這邊拎著糧倉,楊震海把門弄的十分結實,好幾道鎖,從這裡進並不比爬牆方便。靠著糧倉邊上已經架上一個大磨盤了。大大的石滾子,瑾娘根本推不動,楊震海準備房子處理好了就去買牲口,要買一頭牛和驢,過些日子糧食下來了,就要用了。
東院還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地窖,這裡人儲存冬糧也是挖地窖儲存,但是規模都不大,瑾娘也說不上來什麼心裡,總是有一種儲存很多食物的**,或許是以前看古裝歷史劇總有那種大旱大澇的時候,心裡有一種危機感,總想多存些食物,尤其是去年冬天她體會了一下沒有菜天天單調的幾種食物。生活中吃穿住是很重要的,而吃又是更重要的,一點不能馬虎。
瑾娘跟楊震海說了蓋一個大一點的地窖用來儲存食物,為此還說了一堆理由,雖然楊震海覺著沒有必要,但是還是滿足了小媳婦這個要求。而他要做就做好,這也是必須請吳老爺子的原因。
地窖是在東院院當中建立的,出口在廚房,地上面是個石板,開啟一個暗釦,輕輕一推就露出裡面的臺階,裡面一切都是石頭建造的,很深,瑾娘感覺自己有種下到地下二層的感覺。
進入地窖,面積真的很大,差不多能有一百五十平,是那種拱頂式的地窖,是用石塊一塊塊拱起來的,瑾娘記得這種建法,好像跟趙州橋相似,石塊相接細密,沒有任何的縫隙,也不需要立柱,承受力強。地窖被分成四間屋子,其中兩間大的儲存食物,剩下兩間二十平左右的,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