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中國需要外國的好東西,新東西。” 胡適笑著打斷道:“不必解釋。我理解,也支援!” 毛澤東兩眼一亮問:“胡先生也支援我留下來?” “嗯。你說得有理。”胡適轉而遐眺窗外,追尋著什麼,“‘出洋’的人,不少是去鍍點金,撈點錢,混個學位什麼的;真正學有所成,回來報效國家的,也實在是鳳毛麟角!我打算寫一篇《非留學篇》,也算是對你毛潤之的一點聲援。” 毛澤東欣然欠身:“謝謝。願早日拜讀到先生的大作!” 胡適從櫥裡抽出兩冊大厚書道:“這是我在美國的導師杜威先生寫的兩部代表作。我想,這可以更開拓你的視野。” 毛澤東見書開眼,捧過一看,是《民主主義與教育》、《哲學的改造》等,便欣欣然回應:“我一定好好拜讀!”毛澤東夾著書,與蕭三信步來到天安門廣場。 毛澤東發現了什麼,不覺收住腳步。噢,那正是李大釗先生演講的所在…… 近乎條件反射。李大釗的聲音隨即從腦際迴盪出來:“須知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必要經一番苦痛,要冒許多危險。” “潤之?”蕭三不知所以,“是為我哥那天沒來?聽說你們……吵架了?” 毛澤東回過神,頭一搖道:“吵架,是為公、為國家,是主義之爭,那是不得不吵;於私、於友情,我們是再好不過的朋友!” 北京之行,真是不虛。毛澤東的收益接踵而至—— 1918年冬,李大釗介紹毛澤東加入北大新聞學研究會; 次年1月28日,毛澤東參加了李大釗、蔡元培、楊昌濟組織的北大哲學研究會成立大會; 同年初春,又經李大釗介紹,毛澤東、蔡和森在圓明園參加了“少年中國學會”; 同年3月初,毛澤東在長辛店參加了鄧中夏組織的“平民教育講演團”; ……再奔忙,毛澤東心裡也還是一直放不下至親至愛的楊昌濟先生的病。 就在去參加“平民教育講演團”的前一刻,他又趕到北京西山臥佛寺。先生一直在那裡養病。 “頭一批赴法的明天就走嗎?”楊昌濟不忘學生的事業。 毛澤東頭一點,回道:“我送他們去上海,再回湖南。” “和森呢?” “他留守北京。我們準備發動更多的湖南學生來京,再出去。” 楊昌濟慰悅地點點頭道:“你們已經結識了中國思想、文化界的幾位領袖人物,要多多學,多多問。” 毛澤東默記在心:“嗯。” “還是《書經》上的那句話,‘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在第一師範,是啟蒙的楊昌濟先生第一次從《書經》中為毛澤東與蔡和森引出此言。而今在北京,楊昌濟獨臥病榻,仍以此言相囑,足見其對兩學生期望之深。不消說,他自己就視此言為人生的信條,並親身實踐之。 先生的良苦用心,厚重的寄託,毛澤東焉能不察? 且聽毛澤東的自述: “楊昌濟先生在我青年時代對我有過深刻影響,後來在北京是我真誠的朋友。” “學生記住了。”毛澤東動情地握住恩師變得纖細乏力的手,眼裡浮動著淚光,“但願這臥佛的聖地,能保佑先生平安康復!” 楊昌濟寬慰地一笑:“霞,送送潤之。” 楊開慧送毛澤東出來,輕聲問:“你這就去長辛店?” 毛澤東頭一點道:“嗯,參加平民教育講演團。” “你這一走,怕是離不開‘平民’了。” “離不開了!毛澤東此生也離不開‘平民’了……”毛澤東遐思悠遠,轉而又顧念到什麼:“真是塊療養的風水寶地!山水有靈,會保佑先生的。” 楊開慧禁不住“撲哧”一笑:“你也信佛?” “小時候,跟著母親信過。呵,那份虔誠呀,說出來你都不信。” 楊開慧再次笑出聲來。 “為了父親的不信佛、不拜菩薩,母親和我一直很傷心。” “你該不會哭罷?” “哭倒不怎麼記得,眼淚怕是流過——那是陪著母親流的。” “你真孝順母親。”楊開慧睃了毛澤東一眼,在一支人狀的石筍前停了下來,“後來怎麼又不信了?” 毛澤東也矚目起這支人狀的石筍,像是透過它來追憶起往事。要說他懷疑菩薩,當是從自己的病引發的。就是跟母親求神保佑最多、最勤的時候,他瘦弱的身子非但不見健康一點,還大病了一場。這菩薩、這神,怎麼不管用呢?是田間的勞作,特別是學會了游泳,才漸漸把病魔驅走。他慢慢懂了,最靠得住的不是菩薩、不是神,而是自己。自己的命、自己的運,要靠自己來掌握。就在他發現諸如《三國》、《嶽傳》之類小說中見不到種田農人而生出大疑問的時候,他又發現窮苦農人不少都信佛、都求神,還都很虔誠,但到頭來,卻依舊受窮,毫不見改觀。神要是真有靈,怎麼能不管窮苦百姓的死活呢?他開始從根本上懷疑了。是新派教員李漱清,改廟宇為學堂,教授新文化、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