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第3/4 頁)
放棄琉球的天津條約)。另外在中日和約第十條,清楚的記載「臺灣、澎湖的人民與法人,全是中華民國的人民與法人」。假如臺澎的主權不屬於中國,那麼臺澎的人民與法人,如何能夠自動的成為中國的人民與法人,日本又如何能與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簽定中日的和約?
因此在舊金山和約中,所謂的臺灣主權未定,在中日雙邊的條約中,已經加以補正。何況以歷史事實而言,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合法接收,所有的臺灣人民,都依法恢復中華民國公民身分'5'。
此外,臺灣依中華民國法律正當治理,臺灣人民依中華民國法律所選出的民意代表,依法在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與中國各省代表一樣的行使政治權力(包括一九四六年的南京制憲與行憲,以及一九四七年選舉總統)。所以臺灣的主權自然屬於中國,這是完全沒有疑問的。
在一九七八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日本,也完成了另外一份的中日和平條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同樣的放棄對日本的賠償與道歉要求,而在臺澎的領土主權上,和約第二條載明「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國政府充分理解與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這一立場,並堅持遵守波茲坦宣言第八條的立場」,因此日本在這份和約上,也正式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樣來自重慶與延安的兩個抗日政府,終於分別在法律上,先後以中華民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義,與日本簽訂和約,而正式結束了中日之間的戰爭狀態。
但是在日本人民族自卑感的深處,日本人卻沒有認輸,也沒有悔過,更談不上道歉與賠償,日本在國際強權的暗中支援下,設法否定侵略中國的真相,所以中日之間的關係,仍然充滿著可以產生衝突的因素。在法律上,中日之間是完成了結束戰爭狀態,但是離真正的和平交往,仍然有著很多的問題存在。
38。5 沒有完全落幕的歷史悲劇
回顧整個抗日戰爭的歷史,的確是一個歷史的悲劇與浩劫,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這場歷史的決戰原是可以加以避免的,因為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長期歷史,原本並無歷史的世仇大恨,當時又無絕對的利益衝突。在中國方面,既無能力招惹日本,也很希望能夠與日本合作,以發展經濟,共同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而日本當時所迫切需要的,一是中國廣大的資源與市場,以支援日本工業化的發展,二是需要中國協助抵抗蘇聯與國際共產主義對日本的戰略壓力,這兩點在當時都是中國願意提供合作的地方,因為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工業化,需要日本的參予,中國抵抗蘇聯的侵略,也要日本的後援。中日兩個東方民族國家的合作親善,原是互補互利的。
但是,日本這個極度缺乏歷史安全感的海島民族,對於力量有著高度的崇拜,在二十世紀初年,由於當時中國處於分裂與衰弱的歷史時期,因此,中國對於日本一再的侵略,在國力落後的狀態下,一直抱著「以和為貴」的立場,對於日本的侵略與欺凌是百般的忍讓,結果反而激起日本這種吃硬不吃軟民族的侵略兇性,在日軍少壯派軍官的誤導與把持之下,對中國進行永無止境的分割與蠶食。
反觀日本念茲在茲的「敵人」蘇聯,原是日本皇軍創始者山縣有朋一再擔心的皇軍「終極決戰者」,日軍參謀本部更是將蘇聯當成建軍備戰的假想敵,但是在斯大林一再展現硬碰硬的作風之下,日軍竟然不敢冒然的對蘇聯採取斷然的行動,甚至不敢利用德蘇戰爭初期,蘇聯紅軍全面大敗的歷史良機,對蘇聯作戰,反而選擇中國與美國進行作戰,原因之一就是中國與美國,都希望能夠以和談與退讓的方式,換取避免爆發戰爭的機會,結果反而被日本誤解為示弱,最後彼此之間的戰爭反而不能避免。
九一八事變對於中日兩國政府而言,多少算是事出突然的意外,當時的中國與日本政府,對於關東軍的謀畫,全都應對失誤,加上斯大林手法的高超,故意因勢利導的擴大中日衝突,才會造成這個事件成為中日曆史決戰悲劇的起源,中國的不抵抗政策,剛好給關東軍的冒險出擊,提供一個致命的誘惑,日本政府模糊軟弱的不擴大方針,更讓關東軍敢於突破政府的約束。
若以戰力而論,日本若是在正確的戰略指導下,全力的投入作戰,日本是可以在戰場上擊敗中國的,但是日本始終沒有進行這樣全力一擲的總攻擊,日本一再的認為中國即將崩潰與投降,結果讓中國竟然能夠撐到最後一刻,而終於拖垮日本。
假如當時中國在東北佈置了全面的就地反擊準備,日本政府又能斷然的處置關東軍抗命的行為,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