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3/4 頁)
勤補給都遭到嚴重的影響'11'。
在最後一刻變卦讓史迪威留任,可以說是蔣介石在領導整個抗日戰爭中,最嚴重的錯誤決策。這個錯誤,影響到開羅、德黑蘭會議對華所造成的歷史命運;種下日後華軍在中國戰區幾乎覆滅之危機的原因,也使得盟國在雅爾達會議出賣中國,及日後整個中國抗日曆史受到故意扭曲的命運。因為蔣介石續任中國戰區司令官,無法在盟國聯合參謀團中佔到一席之地,就不能參與戰略決策和爭取後勤支援。而史迪威本性難移,繼續在中國內部進行分化工作,造成中國戰區的指揮系統的人心渙散。一九四四年,在日軍一號作戰計劃的猛烈打擊下,中國戰區全線潰敗,羅斯福無法為支援中國找到理由,最後決定出賣中國,以換取蘇聯對日參戰的承諾。
史迪威以卑躬屈膝的態度,用發動中國內部政潮的手段,從被撤換邊緣爭取到留任之後,當然更是要存心報復“花生米”給他的威脅。他一心盤算自己最後如何能夠統帥所有的華軍作戰。他的計劃是先設法在緬甸打場勝仗,以洗刷失敗的恥辱;然後扶植自己的人馬,再從蔣介石手上取得軍事大權,這樣就可以徹底的羞辱蔣介石,並全面掌握中國的軍政大權。
史迪威被留任的一個月後,就代表中國戰區的軍方,參加開羅會議(原本多年來代表中國戰區的,都是由宋子文擔任這個角色)。史迪威在會中最後的關鍵時刻,報告羅斯福總統,中國已經無力與日本再戰,蔣介石隨時會垮臺。因此最後造成丘吉爾觀點的勝利,讓羅斯福撤銷對蔣介石全面反攻緬甸計劃的支援。接著史迪威又部署私下反攻緬甸北部計劃,然後由馬歇爾對蔣介石施加壓力,迫使中國出動的遠征軍,投入這個效益極差的作戰,罔顧中國戰區面對日軍決戰時軍力配置的優先順序,而在準備的佈局上犯下了致命的錯誤。接著,在日軍一號作戰攻勢發起以後,史迪威更是想盡辦法破壞中國的防禦作戰計劃,繼續強迫蔣介石調派接受美援的中國軍隊,參加緬北原始森林作戰,造成中國戰區戰略預備隊全被抽空。而所有寶貴的援華作戰物資,也都被挪到緬甸戰場使用;陳納德所指揮的空軍支援華軍作戰方案,更是被史迪威一再幹擾,根本無法全力出擊日軍,造成中國軍隊在從南到北,在所有戰線上都面臨潰敗。
在這個關頭,羅斯福終於對中國戰區失去了信心與耐心。一九四四年七月,羅斯福乾脆直接要求蔣介石交出軍隊指揮權給史迪威,以解救中國戰區的危機。史迪威得意洋洋地到處拉幫結派,準備要接掌中國軍事的指揮大權,並且揚言他將要給八路軍美式裝備,已威脅蔣介石政府。面對中國戰區的全面崩潰,蔣介石為了挽救戰局,只有認真考慮接受這個安排,以爭取盟國的援助,來阻擋日軍的攻勢。美國總統羅斯福特派赫爾利(Patrick Hurley)作為羅斯福總統私人代表,以調節整個指揮權移交的過程。
31。12 史迪威得意忘形遭到革職
此時,史迪威已經以“即將就任”之中國戰區總指揮官的身份自居,每天對國民政府施加壓力,造成中國戰區全面上下動盪不安。許多軍政領袖,擔心蔣介石成為虛位傀儡後,自己的下場又將如何?中國內部已是人心惶惶不安,又有誰能集中心力去面對日軍的攻勢呢?
一九四四年九月十五日,史迪威更以極其粗魯的態度,拒絕蔣介石調動遠征軍進攻緬甸八莫作戰的要求。因為在史迪威認為,中國的駐印軍與遠征軍,都是他個人的“私軍”,因此中國政府無權過問。史迪威的動作,進一步讓蔣介石覺得,史迪威若一旦拿到中國軍隊指揮權,甚至可能會成為美籍的中國“軍閥”,可能完全不接受國民政府的命令列事。
而史迪威立刻將蔣介石的調軍要求,渲染成為蔣介石要保全實力,不願抗日的陰謀罪證,回報馬歇爾。這是丘吉爾找到狠狠地給中國臨門一腳的機會,那就是配合馬歇爾、史迪威在中國戰區的奪權計劃,也插上一腿。一九四四年九月十八日,美、英在加拿大的魁北克舉行戰略會議,丘吉爾見羅斯福為中國戰區的戰局嚴重失利正苦惱不已,立刻施出絕招,一反其原來的立場,竟然主動地“口頭”答應美國的要求,表示願意派遣英國部隊,從海路、空降進攻緬甸首府仰光,以配合中國軍隊,南北夾擊在緬的日軍。但是這個方案根本沒有知會中國,而完全是丘吉爾信手拈來的備案之一。
這原是中美兩國多年來,一直爭取英國參加反攻緬甸作戰的陳年老案,羅斯福當然相當高興。但是此時馬歇爾卻向羅斯福報告,蔣介石有意將在緬北作戰的華軍,抽調回中國作戰。馬歇爾這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