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頁)
從發揮,反而是西北軍的大刀比日軍的刺刀管用,所以造成日軍震撼性的損失,這就是著名的“喜峰口大捷”。接著上陣的西北軍劉汝明部,也在喜峰口西邊的羅文峪防守戰中,對日軍發動成功的逆襲,造成日軍嚴重的傷亡,因此西北軍一時聲名大噪(大刀隊也被渲染成為中國抗日的無敵利器)。
另外一隻東北軍王以哲部,則是奉命在古北口擋住日軍的攻擊,這是日軍攻擊的主力所在,目標是直撲北平,而與中央軍進行決戰。抵擋日軍前鋒的東北軍從來就沒有面對過如此正規作戰的場面,在日軍優勢的陸、空聯合炮火攻擊下,遭到極其嚴重的損失,但是仍支撐到讓關麟徽二十五師在三月十一日趕到古北口,佔領陣地,而與日本第八師團主力接戰。雙方血戰三晝夜,戰事之慘烈,前所未見,日軍使用陸空聯合攻勢,特別是其長程巨炮的火力,具有極大的殺傷力,造成華軍所有的防禦陣地幾乎完全毀壞,師長關麟徽負傷,全師的傷亡超過一半以上。
日軍幾度組織敢死隊進攻,才壓迫傷亡慘重的華軍二十五師,退到南天門佈防。這時由黃傑的第二師接替迎戰,在南天門防線,與日軍展開浴血作戰,這場作戰維持了五天,由於全師傷亡極大,中央軍的防線再度被迫南移到新開嶺,由劉戡部接防,日軍繼續猛攻。就這樣中央軍輪番接戰,日軍也一再的增補兵力,雙方力拼到五月十三日,由於中央軍已經傷亡過重,而失去戰力,不得不全線撤退,日軍的兵鋒前緣,就直逼北平近郊的密雲附近了。
而正在此時,日軍突然在四月二十日主動地從所攻佔的灤東地區後撤,這是因為日皇已經關切到關東軍“違命”,擅自越過長城進入關內作戰的情況。裕仁在十九日接見參謀次長真崎大將,詢問有關關東軍為何會出現在關內之後,迫使軍部急電關東軍司令官武藤,命其撤軍。武藤當然不敢公然違抗敕令,所以立刻將關東軍從灤東調回關外。但是由於板垣徵四郎企圖策反漢奸,製造華北自治的計劃正在進行到緊要關頭,因此急電關東軍不能撤回關外,否則整個策反計劃將會功敗垂成。最後武藤只有派遣關東軍參謀長小磯國昭中將,趕回東京,爭取軍部與日皇的同意與諒解,特准關東軍在長城“沿線”作戰,已達成收買華北軍閥,瓦解國民政府在華北主權的政略目標。
由於日皇裕仁對於關東軍在熱河作戰的“偉大”勝利,是萬分的高興與滿意,因而親自傳諭,嘉獎日軍在這次熱河作戰的英勇表現。裕仁完全忘記了,這是對中國的公然侵略,日本根本沒有對中國宣戰,也沒有任何的事變籍口,就在中國境內大動干戈。同時他也批准了小磯國昭的長城“沿線”彈性用兵方案,因此關東軍很快又回到關內,再度對平、津形成包圍。
不過華軍在長城防線的浴血作戰,的確驚動了國際社會的注意,連一向袒護日本的英國,都已抗議日軍進入關內,已經影響到英國在灤東的煤礦利益;美國更是一再知會日本,日軍行動已經違背了門戶開放政策。日本軍部更為擔心的是,假如戰火繼續向南延伸,關東軍將會受到蘇聯背後攻擊的危機,因此日本參謀本部在五月十八日,下達了“華北行動綱領”,要求關東軍要在六月底之前,必須結束在關內的軍事行動,以抽調足夠兵力,應付蘇聯的軍事壓力,並且繼續掃蕩東北義勇軍。
所以關東軍在確定板垣製造華北“自治”的工作,遲遲沒有具體的果效之後,也就同意與國民政府的代表黃郛協商,最後由交戰的前線軍隊指揮官,簽訂撤軍的“塘沽協議”,日本取得控制灤東,與栽培漢奸政權的利益,中國則是勉強地得到一個喘息的機會。
第十一章、熱河與長城之戰的檢討
熱河與長城之戰,可以說是日本連籍口都懶得製造一個,就明目張膽的佔領中國的領土的公然侵略行為,當時的國民政府明知無力在戰場上禦敵,但是必須展現抵抗的決心,以維繫民心士氣,同時希望要日本付出一些侵略的代價。雖然中日雙方在熱河的軍事較量,是不可避免的衝突,但是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都無意與無力,就此展開全面的戰爭,所以熱河的作戰,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區域性作戰。
11。1 中國軍隊首度聯合抗日
熱河與長城之戰,是中國與日本之間,繼甲午戰爭之後,一場比較接近正式的決戰,這場作戰清楚地證明,中日之間的國力與軍力的差距,比甲午戰爭之時還要更大。雖然中國軍隊的作戰表現,相當的英勇,但是卻不能改變中國戰力嚴重落後日軍的事實。當時的中國,是一個落後與分裂的國家,他正陷在危亡的歷史危機之中,根本沒有國家化與現代化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