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第3/5 頁)
的解釋。好在他還要點臉,沒有將兒子直接交給鳳陽王處置,而是將其關入大牢,並上報朝廷,等待宗人府的處置結果。
“宗人府,不是刑部嗎?”沐清瑤不解道。
花滿樓為她解疑道:“衍朝開國皇帝因著家族人丁稀少,因此對子孫後代特別寬厚。專門在‘祖訓家法’中明確規定宗室犯罪的量刑只能由皇帝親自判處或是宗人府的皇親國戚們共同商量後決定。”
“不止如此,太&祖還專門強調‘輕則量罪降等,重則黜為庶人。但明賞罰,不加刑責1’,意思是皇親國戚就算犯下再大的罪最多也只是廢為庶人,而不能在他們身上加以刑罰,更別說死罪了。”
對於衍朝開國皇帝的這種做法,沐清瑤大為不解且十分震驚:“這樣的話,這些皇親國戚們豈不是要無法無天。”
“的確。”林詩音苦澀一笑:“不然,那鳳陽王的小兒子怎敢如此作威作福、肆意妄為。”
“可既然齊世子也是宗室,林姑娘你又為何求助外人?”
一個不學無術、囂張跋扈;一個正氣大義、文武雙全,傻子都該知道要如何斷案,又該保哪個子弟。
林詩音忍不住側目,先前她長在深閨,這些常識也是知道的。可這姑娘,看她品貌氣質、談吐舉止不似出身鄉野,卻跟個化外之人似的什麼都不知道。
花滿樓看出她的疑惑,語焉不詳道:“沐姑娘才入世不久。”
林詩音登時瞭然,歉意道:“原來是隱士賢者的高徒。”
沐清瑤瞬間僵了臉,不知該擺出什麼表情好。
花滿樓是胡說嗎?顯然不是。
他沒有說謊,沐清瑤的確才來到這個世界不久,他只是沒有細說罷了。
但導致的結果卻是林詩音因此而誤會了。
糧有百種,人有百樣。
咋一看,隱士高人的徒弟不該連這些人盡皆知的事情都不知道。但,當初太&祖訂下這個規矩後,就有不少賢臣大儒反對,奈何太&祖一意孤行。當時就有人掛冠而去,歸隱不出。
林詩音覺得,或許這位沐姑娘的師父就是類似於那些隱居之人,才幹脆只教學識,不說世事。
於是,她乾脆從頭開始說起。
衍朝自太&祖統一稱帝后就沒再擴過張,地界就那麼大,因此王的數量也有定數。廣德王和鳳陽王雖然都是世襲,但經過幾代傳承,皆已式微,看似有封地,實則只剩下名頭和食邑,並無封地的掌控權。
比如廣德王,封地在廣德府才稱為廣德王。但他既不能擁有人數超過規定的軍隊,也不能任免封地裡的官員,更不能對封地中的軍政指手畫腳。換言之,他得到的封地實則只是個居住地。
然而就這樣,現任廣德王已經很滿足了。他能力平庸、碌碌無為,平日膽小謹慎,生怕得罪了有實權的,被人逮著機會將頭上僅有的王爵給削沒了。
而鳳陽王不同。他的不同在於兩點:
第一,前任鳳陽王對先帝有從龍之功,因此多了些實權。且在先帝當政期間,先鳳陽王藉著這個機會,巴高望上,汲汲營營,拉攏結交了不少王公貴族。
第二,先鳳陽王雖然蠅營狗苟,但的確能幹且命長。命長的好處就在於,先帝死後,現任皇帝大力改革已不符合現狀的“祖訓家法”。其中一條就是建一所皇家監獄,專門關押犯法的宗室。而這所監獄,在先鳳陽王的力爭之下,就建在了鳳陽。
這是先鳳陽王給自家子孫辦的最後一件好事。鳳陽皇家監獄還未建成,他就急病去世。而現任鳳陽王繼任王位後,理所應當的也成了這所皇家監獄的半個管理者。
林詩音講解的如此清晰,沐清瑤徹底明白了。
齊錦澤再出色再無辜有什麼用,又不是自家子孫。而鳳陽王,不但有權有勢,還是皇家監獄的無冕監獄長。無論哪家宗室總有不成器的子孫,萬一犯到鳳陽王的手上,即便監獄的實際管理者由皇上指派,卻也不會不看鳳陽王的面子。畢竟老王爺才死沒幾年,蒙蔭仍在。
就算齊錦澤免除死罪,被判關入高牆內,也等同於羊入虎口,必死無疑。怕就怕,鳳陽王認為一死了之太便宜了,故意留齊錦澤一命,天天用各種手段加以折磨,令他生不如死。
沐清瑤不懂了:“就算廣德王膽小如鼠,又貪戀爵位,但齊世子好歹是他的兒子。兒子被人冤枉,難道他就有臉嗎?或者,他就不怕鳳陽王覺得不解氣,連他也一併收拾了?”
林詩音無奈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