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追隨他們的腳步而感到驕傲。 我參加的第一項挑戰是為英國奪回藍帶獎。在維多利亞時代,藍帶獎授予最快穿越大西洋的汽船,1893年英國古納德輪船公司擁有過藍帶獎,後來三艘德國船隻奪取了藍帶,1906年古納德利用鐵路郵政的“露西塔尼亞號”再次得到了它,“露西塔尼亞號”1915年被德國潛水艇擊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人又贏回了藍帶,接著1933年一艘義大利船“雷克斯貓”號用每小時29英里的速度贏得了藍帶。為了慶祝這一成就,也為了表彰整個藍帶獎的競爭,一個英國船主也是議員的哈羅德?黑爾茲設定了“黑爾茲獎盃”,從那以後,“黑爾茲獎盃”和藍帶獎被一同授予。黑爾茲的規則只說把它頒給最快穿越大西洋的船隻,同時定義大西洋為美洲海岸線上的安布羅斯燈塔到英國希利群島的畢曉普燈塔之間的洋麵;黑爾茲沒有提到船的大小,只要它能運旅客,實際上那時候沒有人想過小船有機會同大船競爭。贏得黑爾茲獎盃的下一艘船叫諾曼底號,這艘法國油輪在首航橫渡大西洋時的平均速度是30英里。1952年,在大型客輪時代結束之前,美利堅號用3天10小時40分贏得了黑爾茲獎盃,放在美國商船博物館。不幸的是,哈羅德?黑爾茲沒有活著親眼看到美利堅號,他竟在泰晤士河上的一次船隻事故中淹死了。當人們開始採用新的交通方式——飛機時,大型客輪的好日子過去了,每個人忘記了黑爾茲獎盃。 1980年,一名叫特德?托勒曼的摩托艇製造商決心復興藍帶獎比賽,為英國奪回黑爾茲獎盃。為此,他必須建造一艘能在3天10小時40分之內橫渡大西洋的船。美利堅號真是一艘令人難忘的船:她重達五萬兩千噸,需要24萬馬力來推動,創下的速度紀錄也不平常:均速英里(相當於每小時40英里)。和這艘有游泳池和大鋼琴的客輪形成對比,特德計劃製造的是一艘輕型雙體船。 駕駛一艘小快艇穿越大洋非常危險,經不起風浪,從這點來說,大汽船更容易面對洶湧澎湃的大海乘風破浪。要是一艘小船,如果舵手判斷失誤, 30英里的速度會讓船頭衝入大浪裡,沉沒或者解體。 特德?托勒曼設計了65英尺長的雙體船,並在1984年下水,美利堅號24萬馬力的發動機就像一座小教堂,而特德使用了兩個兩千馬力的發動機,就可以讓他的雙體船在平靜的水面上達到差不多50英里的速度。當然,用50英里的速度穿過一個平靜的湖泊是一回事,在波浪起伏的大西洋上要達到那個速度又是另一回事,如果時速達到35英里就很幸運了。即使這樣橫渡時間仍然需要三到四天,挑戰目標就是3天9小時到3天11小時。 1984年期間,特德的船預算超額,他想從我這兒得到航行的贊助費用,作為回報,我可以命名這艘船並和他一起進行挑戰。當時英國沒有多少那方面的獎盃,為英國贏回獎盃的想法立刻吸引了我,而且那時維珍航空剛開始飛行,我喜歡這個促銷的機會,一次成功的橫渡大西洋行動會吸引紐約和倫敦——我們唯一的兩處目的地的公眾注意力。 “你身體還好嗎?”特德問我。 “不錯,” “那還不夠,”特德說,“你需要健身,要連續三天被折磨的痛不欲生。” 於是我開始了一生中最精疲力盡的健身鍛鍊。 我們又找到埃索(Esso)石油尋求油料贊助,他們友好地同意並與我們共進午餐。 “非常感謝,”我真誠地說,“這會是一次偉大的航行,我們將盡我們所能為BP石油(埃索石油的主要競爭者)宣傳。”雖然我聽見每個人都吸了口冷氣,但是我沒有留意,繼續興奮地說:“我們會把補給艇上漆滿BP石油的標誌,大力宣傳,沒有人再會把你們同你們的老對手搞混淆……” 恰在這個時候,我望向對面的牆,注意到巨大的Esso標誌,立馬意識到我的錯誤。Esso的董事們象仇人般看著我,我撲倒在地板上,爬到桌子下面。“很抱歉,”我一邊說一邊開始吐唾沫給他們擦皮鞋。非同尋常的是,Esso繼續贊助了這次航行。 經過了兩個月的調整,我們最後準備就緒。瓊懷第二胎差不多8個月了,我極度希望按時完成橫渡,回來趕上孩子出生。但是我們在紐約停了3個星期,等待暴風雨天氣過去。在那3周裡,我不斷地飛回倫敦陪伴瓊,當他們告訴我準備起航時又飛回紐約,期間穿越大西洋8次,我覺得在三萬英尺的高空我瞭解它。  
15。“就像被綁在大型風鑽的刀刃上”(1984…1986)(2)
暴風雨過去,我們可以起航了。瓊告訴我她感覺很好,我應該走了,她的預產期還有兩個星期。我們吼叫著離開了曼哈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