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輯,懶散的店員毫無反應,他們只把款項記入現金記錄機,一如你購買了曼託凡尼樂團或者佩裡? 科摩的音樂,對店員們來說,它們都一樣。我們的朋友沒人在唱片店覺得舒服,它們僅僅是功能性的地方,必須去那個地方購買自己喜歡的唱片。 我們希望維珍唱片成為《學生》雜誌的延伸;人們可以在那裡一起聚會聽音樂,而不是那種僅僅想衝進去買完唱片就離開的地方。我們希望顧客呆長點,同店員聊天,真正沉浸到他們想要買的唱片中去。比起生活中的其他許多事情,人們對待音樂要嚴肅認真得多,某種程度上它代言著人們如何定義自己,如同他們開的車、他們看的電影、他們穿的衣服。相對於其他任何東西,青少年會花更多的時間聽音樂,談論他們著迷的樂隊,選擇喜歡的唱片。 維珍的首家唱片店必須整合所有的這些方面,即音樂如何適合人們的生活,我認為我們創造了維珍後來變個發展的理論架構。維珍唱片店是一個去了會開心的地方,我們希望同顧客聯絡,而不是資助他們,我們希望比其他店鋪更加便宜。要完成所有的目標是有些離譜,但是我們希望追加的資金繼續創造氣氛和賣得便宜收到盈利,使人們購買更多唱片。我和尼克花了一個早上統計牛津街的人流量,並與金斯頓高街的人流量做比較。最後我們決定牛津街頂端是便宜的好地點。我們知道不能依靠維珍唱片的老顧客口口相傳,所以我們必須引起路過的人的衝動,引誘他們走進店鋪。我們估算出大多數人在這條街上經常駐足地方,我們開始租一家空置的物業,一家有樓梯的鞋店二樓是空的,所以我們上樓看看。  
4。我準備每件事情都嘗試一次(1970…1971)(2)
“你們在幹什麼?”一個聲音朝我們嚷道。 “我們在找地方開店,”我們說。 “什麼店?” 我和尼克回頭走下樓,發現鞋店店主堵住了去路。 “一家唱片店。”我們說。 店主是一個高大古板的希臘人,名叫阿拉丘佐斯先生。 “你們永遠不會付租金的。”他說。 “對,你說得對,”我說,“我們付不起任何租金,但是我們將吸引很多人經過你的櫥窗,他們會買鞋子。” “什麼型別的鞋子?”Alachouzos先生眼睛眯起來。 尼克說:“多克?馬騰斯鞋?(Doc Martens) 我們保證裝修唱片店,而且如果沒人也過來租的話,那麼可以一直免費用下去,畢竟,這是一個空房間。5天之內我們建好了唱片架,把一堆堆墊子鋪到地板上,搬上來一對舊沙發,放好一個裝錢的鐵櫃。首家維珍唱片店就要開業了。 開業前一天,我們沿牛津街發放了數百份手冊,宣傳我們提供打折的唱片。第一天是禮拜一,外面排起了超過一百碼的長隊,當顧客們開始湧進來時,我呆立一旁。首位顧客購買了“丹吉爾之夢”的唱片,我們透過郵購業務知道這個德國樂隊的唱片賣得很好。 “有趣的小夥,你應該下樓,”他說,“在我排隊時,有人一直拼命把多克?馬騰斯鞋推銷給我。” 那天生意結束時,我帶錢去銀行,發現Alachouzos先生在店外徘徊。 “生意怎麼樣?”我一邊問,一邊裝著對我所拿的沉重的現金袋錶現得不屑一顧。 他看著我,接著回望他店鋪的櫥窗,那裡仍然堆滿了沒有賣出去的多克?馬騰斯鞋。 “好,”他堅定地回答,“不能再好了。” 1971年期間尼克都在經營牛津街唱片店;黛比在皮卡迪利大街管理學生諮詢中心;我通常看看有有什麼東西可以擴充套件。我們正在從《學生》雜誌轉變為維珍公司,因此我們重新命名學生諮詢中心為一個新慈善團體名“幫助!”,直到今天它仍在執行。 我對唱片行業瞭解非常少,但是透過這家唱片店,我看到唱片業是極好的不正規、沒有嚴格管制的行業。它具有無限成長的潛力:一個新樂隊能立刻暢銷全國,取得巨大的成功,比如突然性狂熱迷戀文化俱樂部或者辣妹。音樂行業奇妙的混合了有形和無形的資產:流行樂隊自身就是品牌,在他們的舞臺生涯中,僅僅以名字就能保證唱片的暢銷。但是這個行業中也只有很少的樂隊非常有錢,大多數樂隊鮮為人知,十分窮困。搖滾音樂就是資本主義最殘酷無情部分的典型代表。 作為唱片零售商,維珍不關心個別樂隊的成功或者失敗,只要有樂隊的唱片讓人願意購買,但是我們只能獲得微薄的零售收入,而且我瞭解唱片業最能賺錢的一環是唱片公司。 我和尼克暫時集中注意力去樹立我們店鋪的形象,我們繼續想出各種方法讓我們的顧客儘可能覺得賓至如歸,允許他們想呆多久就呆多久。我們向他們提供了耳機,他們可以坐在沙發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