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 頁)
以兩軍各自恢復戰前陣地為標誌,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
祝捷聲中,薛嶽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1)
由二十餘輛卡車和吉普車組成的車隊由長沙城內出發,沿公路直向北開。
卡車在車隊兩端,車上站滿全副武裝計程車兵,每輛車上有一挺機槍架在車頭。車隊中間是一溜吉普車。有經驗的老百姓意識到吉普車中肯定有高階軍官,但不一定能猜到在其中一輛並不起眼的吉普車後座上,斜靠著他們的省主席、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
薛嶽疲勞極了,車一開他就閉上眼睛,一路上總是半睡半醒。
10月17日,第九戰區部隊全部恢復到戰前所在位置,日軍亦在原出發地域重新設防。戰役結束。
第15集團軍總司令關麟徵第一次在電文中使用了“湘北大捷”這個詞。薛嶽見到時,心中莫名地一動,他知道該是慶祝勝利的時候了。
日軍南下犯湘,九戰區將士浴血奮戰月餘,逐次抵抗並誘敵進入長沙以北地區力圖殲之。日軍倉皇逃竄,受到中國軍隊攔截追殺。日軍傷亡慘重,被趕回原地。這不是勝利又是什麼呢?
“二期抗戰”,這不只是一個軍事概念,而更是一個政治概念。1939年初起,蔣介石多次發表文章和談話,國民政府開足宣傳機器的馬力,向國民大力宣傳灌輸第二期抗戰的形成依據、內容、意義,目的在於讓全國人民從日軍步步進逼、當局一退再退、大片失地、大量折兵的失敗情緒中振作起來,看到勝利的前景,堅定抗戰的信心。這個時期,兩軍集中主力部隊進行的較大規模作戰只有兩次。一是1939年3月至5月終以失敗告終的南昌會戰,再就是此次湘北之戰。
這次作戰雖然沒有按照薛嶽預期的結果發展,圍殲日軍主力於長沙城下,但從節節抗擊到追擊截殺,畢竟殺傷了日軍幾支主力師團的兵力。當一車車戰利品運進長沙時,老百姓熱淚滾滾,瀏陽爆竹的硝煙瀰漫了挾裹著從前線硝煙中凱旋計程車兵身影。薛嶽知道,這正是蔣介石和全國民眾在心理上極其需要的勝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