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儘管這是很“得罪人”的。
在巴菲特開始創辦合夥公司的時候。他就對投資的分析和判斷相當守秘。他明確地在合夥人會議上宣佈,所有的投資人都不允許打探投資的具體情況。這些他最親密的夥伴們,雖然向他投資了金錢,但是一直蒙在“鼓裡”。他們只能夠在年終的表單上知道自己的收入的提高。具體從何處從哪支股票上獲得了利潤他們毫不知情。
巴菲特的這個守密意識似乎很早就形成了。在他研究生畢業之後,在奧馬哈大學教授“投資學原理”這門課程。他以自己獨有的教學風格和投資經驗很快贏得了學生們的愛戴,因此與同學們的關係非常融洽。但是,他始終保持一個態度,那就是從來不會向學生們洩露有關股票的任何內部訊息。很多學生在課後希望他能夠突然嘴頭“放鬆”,但都沒有如願。有一次,同學們集體給他“下套”,他們圍著巴菲特裝作若無其事的瞭解其他方面的事情。然後提到某個公司的經營狀況,再透過個別同學的頂牛辦法,來套取巴菲特的“言論”。可是,他們還是失望了。巴菲特在關鍵的時候,總是一笑了之,不做深入的解說。
一個叫查恩的學生甚至編出一首歌謠:
親愛的老師,為什麼,你就不告訴我們你到底買的哪支股票?我們在哭泣,我們在哭泣!
巴菲特收購伯克希爾公司之後。公司總裁察思是他最信任的夥伴。他對察思幾乎全方面放權。自己手中僅僅掌握一項查閱財務報表的權利。不過,他對察思的要求有一個,那就是不得對他在股票投資的交易上有什麼想法。也就是不讓察思知道他操作股票的內情。
隨著巴菲特的財富快速增長,其影響力也隨之增加。很多的親朋好友都希望巴菲特對他們有所照顧。包括母親家族很多親人都希望能“沾”到實惠。但是,巴菲特對此意志堅定。你們可以相信我,並且來投資。但是,不可能從我這裡得到去購買股票的指點。他在給一個朋友的信中這樣說: 電子書 分享網站
6。永遠讓自己的投資“密不透風”(2)
“我知道可能傷害到你。但是,我寧可在你很困難的時候,以經濟或者物質的某種方式幫助你渡過難關。但是,千萬不要直接來諮詢我購買哪種股票會獲得利潤。這是我非常頭痛的問題。也是我投資生活最為忌諱的。希望你的理解……”
當然,巴菲特不是神。他也有“失算”之時。
有一次。巴菲特的朋友湯姆來他家做客。湯姆在郵政局工作,熱情豪爽,是個活躍的樂觀派。在他們一起聊天的時候。湯姆無意間提到國家即將要停止一種蘭鷹印花郵票的發行,這張郵票僅僅面值四美分。湯姆說這是上面的一項政策,相關的工作還沒有結束,目前只是在做正式停用前的一些準備工作。由於兩人當時興高采烈,話語投機。巴菲特不由地告訴他,這中間是有投資價值的。並詳細給他講了升值的規律和理論,介紹的結果是購買下來必有升值的空間。此事過去兩天,巴菲特突然自己也想購買一些這種郵票用來升值。可是,他走了好幾家郵局,發現附近的郵局銷售一空了。他不得不到很遠的郵局才購買到。他明白是湯姆把這個訊息過早地透漏了出去。
這件事情使得巴菲特增長了很多的經驗。從此,包括直系親屬在內的所有人。來他這裡“求取真經”是不可能的。為以防萬一,他還儘量減少與人的交往。在事業有成之後他還保持著這個習慣。巴菲特的助手曾經告訴費爾柴爾德:“在所有寫信請求會面的人當中,巴菲特約見的人數每1000人中還不足1人。”
很多想採訪巴菲特的記者,大都也只有三分鐘的照相時間而已。巴菲特防備自己與他們詳細“交流”。而巴菲特身邊的工作人員,都已經熟知了老闆的個性。他們幾乎從來不敢去向巴菲特瞭解下一步的投資目標,知道這是老闆最大的“隱私”。
在奧馬哈伯克希爾公司的總部大樓裡,這裡的工作人員幾乎從未洩漏過什麼訊息。在伯克希爾公司更衣室的牆上甚至有這樣一則警言:“你在這裡所看見的東西,你在這裡所說的話,當你離開這裡時,請把它們留在這裡。”
在現代資訊相當發達的今天,一個投資者如果不小心將自己的策略洩露出去,別人一旦掌握了這樣的投資機遇,就會捷足先登。這就會給自己的投資造成影響。一般來說,具體的投資都是投資者進行綜合分析判斷的結果,這個結果是需要有“保密”意識的。否則,投資者可能要承受不必要的損失。這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自私”行為,而是投資者對自己必不可少的保護。巴菲特的生活中不是沒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