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我總是發現,弟弟經常把自己的零花錢倒來倒去,不斷把整的化成零的。就是把錢弄得越多他越高興。”愛麗絲笑著說。
巴菲特之後很少提及這些。但他喜歡提到他從小就喜歡數字這件事。這是他最早就表現出來的愛好,這個愛好的確幫助他成就了事業。應該說,之後他偉大的事業都是與這個愛好有著密切的關聯。
拉塞爾是巴菲特兒時的朋友。那時候,巴菲特在他家一呆就是一個下午,他們所做的事情對於其他小朋友來說是非常枯燥的遊戲。就是他們在家中的走廊上一起觀察街上來來往往的車輛,當然要記下每輛車的車牌號碼。晚上他們就在《奧馬哈世界先驅報》上尋找數字出現的次數。另外,他們之間還要比賽,一方說出一個城市的名字,另一方要迅速地說出該城市的人口數量。那時候,不管拉塞爾讀得多快,巴菲特都能快速回答出準確的答案來。尤其是一些體育比賽的得分,他更是過目不忘。
拉塞爾非常肯定一點,巴菲特在小時候就對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之後他不斷提高的計算能力,為以後的投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少年巴菲特,為了賺取更多的錢,還經常到高爾夫球場去撿拾舊球。他的鄰居們說,小時候巴菲特經常弄來一些舊的高爾夫球讓他們賣,然後他在中間提成。
巴菲特甚至還到賽馬場去拾撿那些別人無意中扔掉的獎券,到街上收集那些遺棄的酒瓶蓋,然後到廢品站去出售。總之,這時候他就對賺錢無限鍾情了。
自從巴菲特在爸爸單位看到股票交易的那個場景起,他就幾乎狂熱地愛上了股票。在10歲的時候,爸爸帶他到紐約旅遊。他不選擇看橄欖球比賽,也不選擇看畫展,而是要去參觀華爾街,去世界的金融中心……華爾街以及股票交易所。
在那裡,巴菲特見到了股票交易市場裡激烈的場面……熙熙攘攘的人們手裡高舉的報價單,各種各樣的資料,還有各種不同的尖叫聲……這些都讓巴菲特幼小的心靈產生劇烈的震盪。他是多麼願意與這些緊緊地聯絡在一起啊。大概就是從那時起,巴菲特就樹立了進軍投資市場的理念。
此時的麥克真切地感覺到,巴菲特童年時候的喜好與之後的事業結合得是如此緊密。這正像巴菲特對他所說的那樣,只有做自己最喜愛的事情,才可能做得最好最出色。
在巴菲特11歲的時候,除了在附近的哈里斯證券交易所幫助做股票浮動的標記外,他還開始了真正的投資實踐。
巴菲特鼓動姐姐愛麗絲與他一起購買了三股城市設施股票。每股價格是38美元。這幾乎花費了他全部的積蓄。
這支股票在購買不久後價格下跌到9美元。又過了一陣子,上升到11美元。巴菲特看到這個捉摸不定的情況,為了保住自己的資本,從而提前出售,從中賺了5美元的利潤。
就在巴菲特出售這支股票後,很快股票又上漲了。最後的價格竟然漲到每股接近200美元。
這次經歷的確讓巴菲特感觸頗深,並開始對投資有了深刻體會。他更加興奮地感受到了投資的樂趣。他喜歡金錢被無限地膨脹和擴大。
在上小學的時候,每當巴菲特到親友家做客。在吃飯的間隙,他也會在書架上尋找有關股票投資的書籍來看。
巴菲特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始終堅持把個人愛好和未來事業緊密結合。由於華盛頓的股票交易所沒有奧馬哈的讓他感興趣,所以在全家搬到華盛頓之後,他還是千方百計地利用祖父的同情心給父母施加壓力,併成功返回到奧馬哈讀書。
中學時期,巴菲特當上報童,為兩家報紙的訂戶送報。這是他喜歡的工作。甚至此後一生都喜歡關注媒體。這為他日後投資《華盛頓郵報》、美國廣播公司等多家傳媒機構做了很好的鋪墊。這也是他一直貫徹的“生意做熟不做生”的觀點。
巴菲特在午餐上還高興地回憶起他的青少年時代。他向麥克介紹說,正因為自己堅持從小的愛好,才有了今天的事業。他後來在選擇大學和專業的時候與父母分歧很大,父親甚至希望他畢業後成為一名神職人員。可是,他只喜歡投資,喜歡金錢。而且,他一直為自己的選擇做最大努力,直到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安排。他當時告訴爸爸,不按照自己的願望選擇學校,那還不如不上。他甚至當時不想上大學,就直接進入投資市場。因為那時候他已經有了足夠的投資本錢。但是,他的棄學想法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家人認為必須讓他繼續上學,才會增長更多知識。無論是繼續上學還是巴菲特從事自己最喜歡的專業,還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