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部分(第3/4 頁)
資的價值。他們在書院裡面砸下去的資財,只要書院裡的學生,日後有一個有出息,就會得到千萬倍的回報。
從小孩子就挑選好苗子,送到有名的書院,請有實力的名師教導,在東南沿海一帶,幾乎已經成為固定的模式。即使你的家裡很窮很窮,根本讀孠不孠起書,也沒有關係。只要你有讀書的潛力,你就不用擔心經濟來源。別人有大把錢財資助你。
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做不完的卷子,考不完的試孠題。有本事,你就解元、會元、狀元,一步一步的走上來。如果可以連中三元,那恭喜你,你瞬間就可以名揚天下了。
即使不能大三元,只要能擠到進士的榜上去,那這輩子就衣食無憂了。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是也。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你好好的享受金榜題著的感覺吧。至於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那是以後的事情,你暫時不要著急。
大明朝末期的很多官員,特別是那些出身貧寒的官員,都或多或少的受過別人的資助。他們有的甚至做到了大學士。其中的大部分人,對於資助自己的人,當然是感激在心,加倍回報的。透過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官員,在商家遇到危險的對候,即使官員本身也有顧慮,也會不遺餘力的出手的。
由於商人們在背後的密切的千絲萬縷的關係,從這些書院培養出來的官員,很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個團體。他們互相保護,互相包庇,團結對外,爭權奪利。在政治上,他們積極的推舉自己的龍頭老大向上爬,一直爬到首輔的位置為止。只要自己的老大做了首輔,那下面的小弟,自然就混得開了。
在商業上,他們想方設法的為自己的團體謀取利益。國家制定的任何可能傷害到他們利益的法律法規,都會受到極力的阻撓,甚至根本不可能透過。明朝的商業稅原來是三十稅一,這已經低到不能再低了。但是,他們以一個不能與民爭利的藉口,將這最後的一點點商業稅,都全部非除掉。商業徹底免稅!
這樣的團體,在某些程度上,已經具有現代組織的雛形。這麼多人的力量糅合在一起,要比一個人的力量大得多。如果是做壞事的話,危害也要比一個人大得多。而在這些團體裡面,最出名的那個團體,當然是以東林書院為首的東林黨了。事實上,在當時,是沒有東林黨這樣的稱呼的,外人稱呼他們,都是東林中人。東林黨絕對不止是表面上看到的這些人。浮在最上面的人,都是東林黨的各個老大而已。其實,在中下層的官員裡面,也有無數的人,或多或少,都和東林書院有些關係。他們才是東林黨的骨幹力量。即使上層被摧毀,下面的根基依然存在。只要有合適的機會,他們馬上又會浮出孠水面,繼續展現自己的實力。
如此龐大的網路,互相交錯在一起,權力交錯,利益糾纏,就算是魏忠賢要對付起來,都束手束腳的。沒辦法,東林黨的力量,的確是太龐大了。站在穿越者的角度來看,東林黨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輕易就能夠收拾掉。但是在當時,東林黨的確是巨無霸的存在。除非有更加強力,更加先進的黨派,才能夠取代他們。
當然,大明朝的區域那麼大,官員那麼多,不可能只有東林黨的存在。當時的天下,並不是東林黨一家的。在東南沿海,的確是東林黨一家獨大。準確來說,是在江蘇南方一帶。可是在其他地方,也有自己的黨派,也是官員、商人、書院結合的典範。如果山東的齊黨,安徽的宣黨,浙江孠的並黨,湖南的楚黨等等。
或許,單獨的齊黨、宣黨、浙黨、楚黨等,都不是東林黨的對手,但是,他們一旦聯合在一起,就有足夠的力量和東林黨對峙。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將這些黨派聯合在一起,向東林黨發起兇狠進攻的,正是魏忠賢。因此,魏忠賢和東林黨的鬥爭,絕對不僅僅是魏忠賢個人的行為,更多的是黨派之爭。即使在魏忠賢死了以後,黨爭也從來沒有平息過,到了南明,還會更加的火爆。
嗯,扯遠了…
內地的商人們,就沒有這樣的風氣了。內地幾乎沒有什麼有名的書院,也很少有人願意出錢資助莘莘學子。他們更喜歡直接送禮,直接用錢砸,將對自己有用的官員拉過來,作為自己的護身符。比如說孫大坤的豹皮,就是如此。這樣的處事方式,頗有點平時不禮佛,臨急抱佛腳的意思。和東南半壁的商人相比,可以說是足足遲鈍了幾條街。其實非常不可靠。
孫大坤一早嘗試改變這樣的方式。他決定,在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