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第2/4 頁)
細的研究農莊的執行模式。對於所有的百戶而言,農莊都是一個新鮮的事物,徐興夏必須詳細的講解,反覆的解釋,他們才能夠基本弄明白。不過,農莊的執行模式,其實並不複雜,只要將基本的幾個概念弄清楚了,就基本可以理解了。
所謂的農莊,其實就是一個小小的千戶所,擁有比較獨立的執行系統。它擁有自己的勞動力,擁有自己的田地,擁有自己的生產工具,擁有自己獨立的核算方式。即使沒有外界的幫助,它也基本上可以獨立的運作。每個農莊的執行,都不會受到其他農莊的影響。
徐興夏確定的農莊,採取的是標準化的生產模式。每個農莊的田地,大約是一萬畝左右。徐興夏目前管轄的田地,大約可以編制三百個農莊。這些農莊都是按照天干和數字組成的編號來排序的,稱為甲字一號農莊、甲字二號農莊……乙字一號農莊、乙字二號農莊……一直到癸(gui)字三十號農莊。
當時的生產條件,比較原始,大型的機械化農具基本沒有出現。每個勞動力耕種的田地數量,還處在比較低的水平。一般來說,按照一個人平均耕種十到二十畝地來計算,大約需要六百個勞動力。三百個農莊,需要的勞動力,接近十八萬勞動力。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字。顯然,目前來說,是不可能的。
其實,寧夏鎮這個地方,還是很適合大型的農具使用的。寧夏平原的地形,是如此的平坦,無論多麼大型的農具,在這裡都可以投放下去。在使用大型農具以後,一個人耕種上百畝,甚至是數百畝的田地,都不在話下。只可惜,當時還沒有這樣的農具。
本來,宋應星在他的著作《天工開物》裡面,已經提到了多種的大型農具。這些大型農具,都是有生產的可能的,有部分大型農具還製造出了實物。比如說一次過可以開十六壟土地的排犁,一次過可以耙三丈土地的複合耙,還有一次性可以播種三丈土地的播種機。使用這些大型機械,生產效率比人工耕種高得多。
只可惜,這些農具,需要大量的資金生產,還需要廣闊的田地使用。一般的田地,根本無法體現這個大型農具的價值。偏偏當時的生產模式,還是小農經濟,一家一戶擁有的田地,其實是很少的,大型農具根本沒有必要使用,也沒有辦法投放下去。
當時大地主的數量的確不少,他們擁有的田地,也比較多。如果投放大型農具的話,生產效率肯定是能得到提升的。但是,如果要他們自己投入資金,他們是不願意的,畢竟,這些大型農具,耗費的資金,的確不少。另外,廣大的佃戶,也反對這些大型農具投入使用。因為,一旦有了這些大傢伙,他們就沒有田地耕種了。
不是所有的科學發明,都可以順利的推廣的。宋應星提到的這些農業機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沒有人願意出錢製造,也沒有人願意使用,這讓大型機械農具顯得很尷尬。只有在寧夏鎮,在徐興夏管轄的這個地方,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才會對大型農具,有迫切的希望。如果勞動力充足,估計徐興夏也不會搞集體農莊。
其實,對於集體農莊執行的細節,裡面可能存在什麼問題,徐興夏也是不清楚的。但是,他相信,在現有的條件下,高度集中化的生產,是非常有必要的。至於具體的細節的運作模式,必須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步的探索前進。換言之,就是在第一個農莊的基礎上,摸索經驗,總結教訓,然後逐步的推廣開去。
根據徐興夏的提議,農莊的最高領導者,稱之為執事。執事負責管理整個農莊,是農莊的最高負責人,直接向管事會彙報。執事有三個輔助領導者,稱之為副執事,分別管理農田、畜牧、農具等方面。執事的下面,還有十個監工。監工的主要任務,當然是巡查監督,保證每個勞動力都不會偷懶,得過且過的混日子。
考慮到生產效率,當然不可能採取大鍋飯的平均分配方式。徐興夏採取的,是在基本保證日常生活的基礎上,分等級、差異化的分配模式。簡單的說來,就是幹得好的,幹活勤奮的,任勞任怨的,可以獲得更多的收入。幹得不好的,偷懶的,耍滑頭的,對不起,你得到的收入,可能比其他人都要少。
一般來說,普通的勞動力,每天的固定收入是兩斤的粗糧,每個月的基本收入大約是六十斤左右。基本上可以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了。如果要養活自己的家人,就必須爭取更多的獎勵。每個月的月末,還可以獲得額外三成(百分之三十)的獎勵。每年的年底,還可以另外獲得額外三成(百分之三十)的獎勵。
但是,這兩個百分之三十,不是平均發給每個人的,而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