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部分(第3/4 頁)
每年帝國約有上萬人被流放道澳大利亞,最初集中在東部地區的幾個港口附近,那裡修建有帝國海軍的補給基地。流放到澳大利亞的罪犯只是不允許離開澳大利亞,因此他們在澳大利亞島上的生活一切自由。
帝國政府給這些罪犯配有武器,讓他們深入澳大利亞進行武裝探索,搶佔當地土著人的村落和資源。當然武器彈藥需要支付金錢,這些罪犯十分好鬥,因此花費在武器彈藥上的金錢極其昂貴,為此帝國政府亦賺取了大批資金。
當然,除了流放的罪犯之外,進入澳大利亞沿海平原地區的還有來自帝國國內的探險隊、傳教士以及軍方人員。
他們除了進行探險尋寶之外,更多的是奴役當地土著,將當地的土著人抓做奴隸,然後送他們到莊園、農場、碼頭上去當苦工。
隨著帝國手工業的高度發達,對於蠶絲、羊毛的需求急劇擴大,這些在澳大利亞的華人亦種植大量的桑樹養蠶,或者飼養牲畜,以此來賺取金錢。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殘餘此時已經是全世界痛打的落水狗,荷蘭政府取締了東印度公司,並凍結了該公司的所有產業,因此這些人便成為了乞丐。
隨著中華帝國在爪哇大清洗行動的加劇,很多無家可歸的荷蘭人被迫漂洋過海來到澳大利亞謀生。
在澳大利亞,中華帝國對於外國移民的限制很輕,每年允許一萬名額的外國人移民澳大利亞。這在其他殖民地的外國人移民名額當中是最大的,主要是因為帝國國民很少願意移民澳大利亞的,為了開發澳大利亞,帝國政府不得不開發對外國人的移民管制。借外國人先開發,待形成規模之後,國人自然會蜂擁而入。
中華帝國對澳大利亞宣稱主權,並將澳大利亞標註在了中華帝國版圖之上,通報給各國政府知曉。因此,也不必擔心其他國家打澳大利亞殖民地的主意。
外國人移民澳大利亞之後,他們的國籍也相應的變成中華帝國屬澳大利亞國籍,成為中華帝國大家庭的一員。對於飼養牲畜發展羊毛產業,外國人顯然經驗豐富,他們的加入促使澳大利亞羊毛產業快速發展。由於澳大利亞出產的羊毛質地上乘,很快就進入中華帝國國內市場,引發國內很多紡織工業公司向澳大利亞投資,並派遣更多的人員進入澳大利亞從事羊毛產業。
國人的最大優點就是跟風,當澳大利亞的羊毛大規模進入國內後,刺激著國內紡織行業快速發展,大量的紡織產品進入市場,價格越來越低廉。原本很多國內家庭奉行傳統的男耕女織生活方式,對著紡織品價格的暴跌,這種個人紡織物品迅速被排擠出市場。
而以前的國人的男耕女織生活方式中,耕作一項已經換成了奴隸,大量的奴隸從事農場、牧場以及其他工作,國人都搖身一變當成了地主。
這樣一來,支撐中華帝國傳統的封建制經濟迅速被資本主義經濟和奴隸經濟所取代。
在帝國東部和南部地區,資本主義工業高度發達,以海上貿易和造船工業帶動工商業高速發展。而在北部和西部地區,奴隸制經濟佔據主體地位。那裡地廣人稀,大面積的耕地、牧地和深林需要開發,因此大量的奴隸成為這些地區的主要勞動力,莊園經濟開始蓬勃發展。
西部和北方的原料源源不斷的輸送至東部和南部工業區,促進帝國整體經濟的高速發展。
中華帝國政府耗費巨資修建的戰備公路網是西部和北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的第一功臣,透過公路網,西部和北部地區的農牧林業產品才能夠快速進入東部和南部的工業發達地區,換取資金。
然而,比起海運,帝國的公路運輸成本還是過高。隨著東部和南部工商業高速發展,對於工業原料的需求成指數上升,依賴國內供應已經遠遠不夠,且成本高。
因此,工業原料開始從殖民地大規模的進口,其中重工業原料基本上從墨西哥運來鉛、白銀,從呂宋運來的硝石、鐵礦石等。輕工業原料基本上採購自夏威夷的蔗糖、巴布亞的香料、臺灣府的生絲,緬甸越南的玉石原料,以及來自澳大利亞的羊毛等。
由於中華帝國的殖民地奉行奴隸制度,因此殖民地經濟亦是以奴隸制經濟為主。大量的奴隸勞作的礦山、農場、牧場、林場、漁場等種植園經濟區生產出大量的廉價的原料,這些原料基本上都是向國內輸送。
這樣一來,帝國工商業最繁華的東部和南部地區可以直接從殖民地獲得更加廉價的工業原料,從而造成帝國西部和北部地區的大量種植園出現虧損情況,甚至很多原料滯留無法運出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