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第1/4 頁)
再找機會攻擊。他們沒有守土守城的觀念,只有機動快速的打擊。而且全軍騎兵,一進一退遠快於炎黃民族的步兵,交戰即使戰敗,也可以利用速度優勢全身而逃。通常平原作戰的情形都是這樣,騎兵以弓箭來攻,有機會則發展為衝鋒突擊,否則就後退拉散對方的隊形,不成功的話就一再重覆,直到有機會用密集騎兵衝散殲滅步兵為止。狡詐、不守信用、兇狠都是他們的武器。
表面上似乎無懈可擊,只有在攻城時因騎兵難於獲勝才會退去。這種情形千年間不斷一再重演,除非用炎黃俘虜進行攻城作戰,才有可能大舉深入。否則僅能侵襲邊荒之地,因為這支軍隊幾乎沒有補給又沒攻城能力。
青靄現在就準備給匈奴軍一個迎頭痛擊。試圖用事實證明,他們獲勝不是因為強,只是以往的對手太弱。
第十二節
青靄準備的戰法也不是什麼革命性的戰術變化,無非以步卒防禦用箭殲敵。只是隨著武器的革新,使用的是在得到幽鳳將之改良後更加強力的火槍。用的是事先準備後的火藥包,穿透力更強和填裝更簡便,比之新金軍所用的舊式火繩槍在戰果上強三倍。
再配以用腳踏張開弓弦的強弩和少量箭手支撐,構成包括長短射程的絞殺網。還有最有聲響效果和震撼力的一百座小型炮,面對騎兵衝鋒雖然能打上多少發讓人懷疑,但炮聲對初次接觸炮擊的馬匹卻有極大作用。
類似的戰法在邪馬臺帝國的戰國時代,織田信長就用來對付過武田信玄,當時他以三千火槍手的四萬大軍,配以三道防馬柵,迎擊武田二萬騎兵,加上武田軍分成數次突擊,每次數千人,最終獲得勝利。
但是現在形勢全然不同,單是火槍,海龍和鄭家聯軍就有二萬五千枝還不計弓弩,兵力是對方的三倍而不是二倍。對手不是知進不知退的持槍突擊騎兵,而如今眼前的是配備複合短弓,射程二百步,進退如風的匈奴騎兵。
這種戰術在邪馬臺帝國成功過,可是在神州國北方卻失敗了,面對日月王皇朝稱為鳥銃的超舊式火繩短槍,女真族騎兵把握填裝的空間,以適當時機的衝鋒獲勝。今天是邪馬臺帝國還是神州國北方的戰例重演呢?
“子彈、炮彈填裝,箭上弦!”
薰威風不弱男兒的聲音響徹全軍,單是這份功力已震懾對方,讓匈奴軍隊難以相信炎黃人的軍隊中也有這種高手,雖然薰是邪馬臺人。
數萬計程車卒同時拉滿弓弦和填裝子彈的聲音傳遍四野。海龍的將士幾乎全在最前方,反以雲仙位於後陣掌控全域性。
驕兵必敗是古來兵家名訓,新金軍就是這種情形,對著質素不入流的日月皇朝軍隊,個人戰技雖然沒有退步,但指揮上卻隨便輕敵粗心大意,事先毫無精心計算。眼前就是青靄考驗她和雲仙共同組織的海龍和鄭家軍實力的時候。雙方兵力混合編成左、中、右三翼。
戰場所在是洋子江的一處支流,水淺河闊。戰鬥前青靄以小量兵力誘敵深入河川中的島上,再以小舟撤出來。河水雖不澎湃,卻甚為湍急清澈,對岸更是林木茂密新綠,這一邊岸也是少有的青翠草地,景色怡人舒暢。
被趕入絕路的匈奴軍仍然滿懷信心,雖則對手陣勢嚴密有序,但他們不知打敗過多少日月皇朝中看不中用的軍隊,一生中騎在馬背上殺人的時間比行路還多。陷入絕境之後反而冷靜下來,決心死裡逃生。三萬騎兵列成整齊三角形的隊形,形狀極長準備透入海龍和鄭家軍中。
“開始了……”
薰看著眼前三萬雄師的衝鋒真的有大地為之震動的感覺,耳邊是卡噠卡噠的馬蹄聲,整齊的隊形以中速前進,千萬計的馬腳踩入河中後激起沖天而起的水花,倏然間凝成了一道幼細低矮的彩虹。
沒有武功的青靄不自覺的捉緊癸的手,她有信心己方的火槍會獲勝,但還是不能自制的緊張起來。而全軍上下,多多少少也變得像青靄一樣,雖然之前已擊破數支匈奴騎兵,可是分而殲之,最大的也不過一萬人,眼前卻足有三萬之眾。
就在進入火槍射程之前,三角形的陣勢的尖端散開高速突入而來。一時間仿若馬術表演,匈奴騎士們左右之字形前進,更側掛甚至在馬底轉一圈再回到馬背上,零散飄渺的滲入而來,其跡之快其速之難測讓海龍和鄭家計程車兵看得眼都花了。
“弓弩手準備,五個一組選定目標發射。”
薰清脆昂揚的聲音再次響起。在這邊萬道由強弩中射出的勁箭飛出時,姿勢不同位置各異的匈奴騎士,亦以讓人目定口呆的神技發箭反擊,像側掛在馬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