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將此詩列於“李商隱卷”的卷首。看來這首天鵝之歌,顯然是公認的詩人代表作。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人的絕唱,寫得美妙絕倫,意境無窮,堪稱為中國詩歌的天籟。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為之動情,為之傾倒。然而,迄今為止,沒有誰能完全讀懂它,弄通它。可它的藝術魅力,在心靈上造成的震撼,卻是每個讀者絕對真實具體的感受,不能不認為是一種奇蹟。
在那影影綽綽、朦朦朧朧、依稀彷彿、似有似無的詩境裡,人們所讀出來的:那浪漫神秘的戀情,那溫馨甜蜜的思念,那綺麗美豔的伊人,那音韻猶存的錦瑟,那諱莫如深的往事,那難能自拔的傷感,那既嗟且怨的命運,那惘然若失的夢幻……所有的這一切,讀者忍不住要問,詩人到底想告訴我們一些什麼?於是,宋以後,至明,至清,至民國,至當代,一千多年間,中國文人中間好玉谿生者,無一不在費盡心思,破解這詩一樣的謎,謎一樣的詩。
謎,要是一猜即破,也就沒有什麼意味了;要是總猜不開,也就沒有什麼興味了。他讓你猜,又不讓你猜透,這就是李商隱《錦瑟》的妙處所在。中國有很多探求這首詩究竟的人,一上手,都認為這是不難剖析的謎,但深入堂奧,如墜五里霧中,其歧義性、多解性、隔膜處、存疑處,紛至沓來。愈解愈迷惑,愈破愈茫然,終於不得門徑,無功而返。結果,就成現在這種樣子,瞎子摸象,各執一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很難形成一致公論。
你不能不讚嘆,不佩服,一首五十六個字的七律,歷經千年春秋,不但有人拜讀,有人讚賞,還有人研究,有人寫文章,企圖破解李商隱的這首《錦瑟》,企圖揭開中國詩歌史上最美麗,最引人入勝的謎,這大概便是真正的不朽了。
實際上,這首約作於公元858年的絕唱,雖只八句,恰是詩人“坎壈終身” (《舊唐書》本傳)的命運寫照。
他沒有料到,在寫作這首詩的時候,死神已經在門外恭候著了。
那年,他四十七歲,被罷鹽鐵推官。其實丟掉的這芝麻綠豆大的官,約相當於如今縣政府裡輕工業局的局長一職,應該不至於當一回事的。可他,曾經做過侍御史,至少是局級幹部,曾經補過太常博士,說不定享受過副部級待遇。最後,職位剝奪,俸祿取消,成了無所傍倚的平頭百姓,對詩人來說,實在夠鬱悶的。回到滎陽老家不久,心勞成疾,悽苦辭世,中國文人的命,也真是脆弱啊!
四十七歲身亡,死得也太早了些,《全唐詩》中,我們還能看到崔珏的《哭李商隱》:“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為他抱屈。可是有什麼辦法呢?按照托爾斯泰“情場得意,賭場失意;賭場得意,情場失意”的事無雙贏定律,文人太得意了,通常就寫不出什麼好東西了。相反,所謂“窮而後工”,所謂“文章憎命達”,對詩人作家而言,倒是想寫出好東西的一條絕對真理。古人且不去說他了,就我認識的、知道的、聽說的那些同行,一旦屁股冒煙,有了座駕,文思也就跟著腸梗阻,連想放個響屁,也是難上加難的。
因此,休看李商隱活得痛苦,死得慘怛,但是,文學史記住了他,讀者記住了他。那些當時將他踩在腳下的袞袞諸公,神氣活現過的,不可一世過的,侯門深似海,把我們這位詩人晾在大門外幹著過的,如今再也無人提起,可李商隱和他的詩,卻永遠鮮活地存在著,這或許就是歷史的公平。
說起來很失敬,我對這位大詩人,是在我成為人所共辱的賤民以後,才熟悉起來的。以前讀玉谿生的詩,覺得離我很遠。直到1958年的春天,戴上右派帽子,手裡捏著戶口糧食關係,逐出北京,發配到新線鐵路工地,才有可能重讀大師。
錦瑟無端五十弦(2)
怎麼也想不到,第一個落腳的地點,適在河南省的博愛縣。而據當地文史資料,這裡正是詩人的原籍故里。
這種鬼使神差的安排,一下子拉近了我與大師的距離,想不出究竟是偶然呢,還是必然?也許古往今來,為文人者,倒黴的多,不倒黴的少,“同是天涯淪落人”,抬頭不見低頭見,總有機會碰上了。儘管那時,對其知之甚少,統共也背不出他的十首詩。但我卻知道他是個“坎壈終身”的人,因此,落魄的我,能有幸視他為同類,不禁感到鼓舞。尤其,一想到巨人尚且被侏儒踩在腳下,右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