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所措的時候,這時就需要家長從自身經驗出發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正如母親所說的那樣:孩子有些事特別需要家長幫忙,這時你千萬別拿他們的事不當回事。
有一次學校搞了一個講座,要求每個班出一部分學生參加。當時臨近期末考試,同學們都在緊張備考,身為班長潘睿該怎樣處理這件事呢?該派誰去呢?實在想不出好辦法,最後潘睿只得向母親求助,她又給女兒出了個主意:“你讓誰去就得讓人家高高興興地去,不去的雖然在教室學習,也得讓他們羨慕去的那些人,你再想想辦法。”後來女兒靈機一動,“那我先讓幹部去,班委會不夠,就派小組長,小組長如果不夠,再從課代表裡補充。”這樣就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母親說:“有的時候孩子確實需要你助她一臂之力!”
家中常年形成的民主氣氛,使得父母跟潘睿溝通起來非常順暢,“我們家特別民主,從來沒有命令孩子做什麼,都是討論,潘睿有什麼事都跟我們說。一般有的孩子大了跟家長溝通就比較少了,但是她現在有什麼事也都能像朋友似的主動跟你溝通。”潘睿喜歡寫東西,但是隻要她不想給父母看的,父母從來不看,包括孩子的日記,“實際上,你想知道孩子在想什麼,跟她溝通就行了。”女兒班上的很多家長——尤其是女孩的家長想了解孩子的情況,就會來找潘睿的母親:“潘睿回家的時候,你幫忙問問。”跟父母的溝通讓潘睿感到踏實,他們總會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適時地伸出援手,而不是居高臨下地發出責難,也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家庭教育考驗父母的智慧(6)
一個文理兼修的雜家
現在,潘睿就讀於日本東京大學工學部系統創成專業,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專業呢?
據潘睿介紹,這個專業雖然屬於理科,但也有很多文科的性質,是東京大學首先創設的,“在日本考大學考生要自己報大學,之後一個一個地提出申請。透過考察,我覺得這種文理兼修的科目比較適合自己,這個專業在東京大學成立的時間不長,它主要是用理科的思維去解決一些社會問題,比如環境問題、能源問題等等。要用理科的知識去分析,如何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比如我們專業的學生也學程式設計,但不是為了我們自己去當程式設計師,而是考慮如何把程式設計師設計出來的東西應用到社會上去,或者說看社會有什麼樣的需要,我們再請程式設計師去做,起到中間環節的作用。”
潘睿是一個文理兼修的雜家,從讀書的興趣也能夠看得出來,用潘睿自己的話說就是“興趣比較雜”。但是興趣雜並不等於雜亂無章,她向我們介紹了自己學習的竅門:“我比較喜歡把很多東西放在一起學,尤其是上了大學之後,有關聯的科目就把他們作為一個整體看,這樣每一個科目的學習都能對其他科目起到好的影響。在中學,各個學科分得比較細,比如物理、數學、化學之間肯定也有共同的部分,包括社會和歷史都有共同點,不要單純學一科,要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去學,就是所謂的全腦學習。”她還講到了學習的目的性,她認為,有時候學習的目的性不要太強,不要只想眼前,應該有一個稍微長遠的打算,比如將來要做什麼。學習是辛苦的,如果沒有一個長遠的目標,是很難堅持下去的,“一天發奮圖強可以,兩天也可以,但是時間長了肯定得有一個讓自己堅持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將來的目標。”
接著,潘睿又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小插曲。那是上初中開學的第一天,她一邊掃除一邊看著小說——《故事會》裡的悲劇故事,於是悲劇果然發生了,她被老師拉出去大批了一頓。可以,後來老師竟然讓她當了語文課代表,算是因禍得福。潘睿解釋說,“我是學理科的,如果在理科方面學習比較多,我感覺不平衡的時候會在寢室裡或者在上自習的時候自己看點其他的東西。”對於學校和老師來說,她的這種經驗似乎並不被提倡,但是那種平衡知識攝取的意識對很多學生仍然有借鑑意義。“而且我一直對那種所謂的小科很重視,比如歷史、地理,它們反而是成就一個人的很重要的方面,理科是讓人比較聰明,但是所謂的情商或者你的性格,還是需要在文科和小科中形成的。”
潘睿的母親也曾經這樣介紹過自己的女兒,“她雖然是學理的,但是文科特別好,喜歡寫東西,她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是全國少年作家協會的會員。”潘睿是一個心思細緻善於觀察的孩子,經常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素材。有一次,母親因為工作繁忙忘記了父親的生日,潘睿卻把這件事記在了心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